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直播      |      滬動長三角
上海市首次,“文物醫生”進賽場
2025-03-27 10:50:03來源: 解放日報編輯: 閆寧鈺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全市首次,“文物醫生”進賽場

上海市首次,“文物醫生”進賽場_fororder_020327_p15

  參賽選手在對修復的銅器進行初步的清理。 解放日報記者 賴鑫琳 攝

  穿上統一領取的白大褂,拖著行李箱、抱著大紙箱,一群“文物醫生”走進賽場,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文物病害分析、修復方案制定與實施的全過程。圍觀考試的不僅有評委,還有上海博物館東館的觀眾。

  “保護文化遺産 弘揚工匠精神”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昨天在上博東館啟動,這是首次在全市範圍內舉辦的展示文物修復技藝的重大賽事。

  醫用棉 吹風機

  此次大賽設金屬文物修復、陶瓷文物修復、紙張書畫文物修復三個組別,採用“理論+實操”考核模式。考試地點位於上博東館四樓文物保護修復體驗館,透過落地玻璃窗往下看,考生的動作一清二楚。

  “我們用的並非模具,都是不定級的真文物。”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黃河介紹,這些修復作品都是特別挑選的大小接近、修復難度差不多的器物,基本上一天半內可以修復完畢。

  桌子上擺放了琳琅滿目的修復工具供學員選擇,很多東西令人意想不到,比如醫用脫脂棉等。“陶瓷修復中用到的很多材料都是牙醫的材料。”陶瓷文物修復項目評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蔣道銀介紹,“修復的文物價值很高,一定要做到極致。”

  考試中,允許學員自帶工具。“選手們會有自己用得順手或自己發明改造的工具,這也是文物修復裝備提升的體現。”黃河説。

  記者發現,這些自帶工具五花八門,不少學員帶了熱水壺、吹風機等。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的周煜宇帶了60多件工具,打磨膏、砂紙、棉球等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王筱淇在陶瓷組考試,她帶了打磨機、氣泵等,“自己用順手的就帶過來,也有自製的工具。”

  每個考試組別有三個裁判在現場巡迴,觀察學員的操作步驟是否完整、規範,並在手裏拿著的細緻表格上打分。紙張書畫文物修復項目評委、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館員汪自強介紹,在書畫修復組考試中,“全色”步驟的分值是25分,佔比最高。修復完畢後,把場地整理乾淨也是得分項。

  儘管不同學員起手步驟不同,但一拿到文物就直接動手的恐怕分數要打折扣。“就像去醫院,不進行一系列檢查就馬上吃藥是不行的。先觀察病害、設計方案,認知清楚後再修復,才是科學合理的步驟。”金屬文物修復項目評委、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李玲説。

  “很有成就感”

  “選手裏有來自全市文博單位從事文保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也有相關專業的院校師生,既有文物修復領域的中堅力量,也有文保事業發展的未來希望。”上海市博物館協會副會長李峰介紹,此次比賽共有來自13家文博單位和相關院校的34人報名,經專家遴選,22位選手正式參賽。最後評選出的優秀選手將代表上海參加全國比賽。

  文化和旅遊部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珮琛和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楊蘊分別入選“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和“古陶瓷修復技藝”傳承人,上博此次參賽的選手中有他們的同輩,也有學生一輩。

  “90後”王南丁就是張珮琛的徒弟,已在上博工作三年,此前留學意大利學習文物修復。他的桌上放著一個裝工具的小盒子,盒子內側貼了許多貼紙,有“線條小狗”、《原神》裏的角色形象,還有自己做的青銅器文物模型。王南丁的母親是考古工作者,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選擇了文保專業。

  “之前我也會去參加一些動漫遊戲展會,這種愛好和修文物並不衝突。”王南丁説,就像有些人喜歡製作模型,他們投入的耐心、精力,包括一些步驟和文物修復非常像,“修文物,我有時也會把它們想像成古人的手辦,能修好,很有成就感。如果你喜歡,就會投入,並不覺得枯燥。”

  有助於傳承和創新

  業內老法師、來自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錢青參賽心態很穩,“看到很多年輕人參賽很令人開心,我們一直呼籲加強修復人才梯隊建設,有這麼多人參加,對傳統文化復興、對文物來説,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張珮琛介紹,很多修復師經驗很足,但對理論可能有所生疏,學生們強于理論,但實操往往是弱項。有些年輕人用的方法和材料比較新,突破傳統的認知。“比賽給選手互相交流和切磋的機會,對整個行業的傳承和創新有很大幫助。”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博物館藏品總量達226萬件/套,館藏珍貴文物24萬件/套,對文物修復專業人才的需求較大。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專業學科地位顯著提高,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有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希望這次比賽不僅提供一個同臺競技、切磋技藝的機會,也為培養全市文物領域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創造機遇和動力,不斷提升文物修復技藝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解放日報記者 鐘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