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競速三大農業新賽道:特色種源、生物製造、現代設施農業 三“谷”聯動“爆點”蓄勢待發 支撐引領12個現代設施農業片區試點,全市還將佈局三個涉農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區
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正在申請一項國內未有先例的農藥登記證書——RNA(核糖核酸)生物農藥。
這是農業生物製造的細分領域之一,類似於人類醫學的靶向治療,具有無毒、環保、精準施治的優勢。在2024年浦江論壇上,硅羿科技憑藉這一技術拿下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最高獎卓越獎。
科技浪潮奔涌,上海農業正瞄準三大方向——特色種源、生物製造、現代設施農業,全力“奔跑”。數據顯示,在今年市級財政資金支持的農業科技創新項目中,這三大新賽道相關項目資金佔比達到70%。
大模型按下育種“加速鍵”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對上海而言,佈局“小農業,大市場”的戰略核心在於科技。目前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80.62%,居全國首位。
在特色種源領域,上海重點佈局“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單倍體誘導等,突破生物育種底盤技術,建立快速精準育種技術體系,創制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種。
此前的探索已顯現效果。浦江國家實驗室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共同打造了國內首個生物育種大模型“豐登”,打破過去育種信息缺乏統一平臺、數據知識“孤島式”分佈的局面。這一模型可通過自主學習,發掘生物、遺傳、氣象及土壤間的複雜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具有品種選育、農藝性狀、栽培技術等領域的解答能力。
目前,這一模型可自主完成類似人類的聯想推理,根據觀測結果完成初篩,進而大幅精簡需要進入實驗室檢測的植株,從而給育種按下“加速鍵”。
“十四五”全國農藥産業發展規劃中,首次將RNA生物農藥列入優先發展規劃。RNA生物農藥被視為農藥的“第三次革命”,孟山都、拜耳、先正達等農化巨頭已搶先佈局。
而在上海,這一生物製造的産業“爆點”正蓄勢待發——
硅羿科技主持制定了全球首個RNA生物農藥的産業化標準,創制全球第一個RNA殺菌劑和國內第一個RNA殺蟲劑,並在上海建成國內首條原藥中試生産線,目前正在申請農藥登記證書。
三“谷”各有使命協同聯動
三大新賽道的培育,需要物理上的承載地。
細數上海農業科技創新的誕生地,不少都來自正在打造的農業三“谷”——浦東“張江種谷”、奉賢“上海農業科創谷”、崇明“長三角農業矽谷”——它們各有使命,協同聯動。有著“世界級生態島”之稱的崇明,此前已有一定技術沉澱,落地了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上海崇明智慧花卉園等對標世界一流的農業項目,如今依託長三角農業矽谷建設,將打造集生産、加工、銷售和生物循環利用於一體的全産業鏈高端設施農業産業集群。
植根于科創土壤之中的“張江種谷”,以種業創新為重點,核心項目在三灶園區孵化園落地生根,老港園區的萬畝示範基地集聚種源科技産業化重大項目,以開展優質種源示範種植為發展定位,東灘高標準農田項目及上海國際花卉交易中心項目為園區帶來多元化産業支柱。
在聚焦美麗健康産業的奉賢,上海農業科創谷在服務農業之外,結合當地産業特色重點發力,計劃打造數個新質産品制試區,以東方美谷(化粧品)、南橋鎮(生物製品)、金匯鎮(健康食品)、莊行鎮(智慧裝備)等承載新質産品試驗功能。
“通過三‘谷’聯動的科創空間體系,共同支撐引領12個現代設施農業片區試點創新發展。”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介紹,今年三“谷”計劃各引進和培育10家以上涉農科技企業,市級層面將出臺支持政策,每年安排5000萬元資金支持三“谷”入駐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圍繞企業需求出題答題
如何充分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是在建好承載地之外,發展新賽道繞不開的另一話題。
在農業領域,長期以來科研與經濟生産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往往是“專家出題、專家答題、專家評價”,成果轉化應用的效率亟待提升。
如何圍繞企業需求出題答題?首先是摸清訴求。上海率先建立並完善涉農科技企業庫,遴選創新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科技型企業入庫培育,形成常態化對接機制。目前,上海涉農科技企業庫在庫企業6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4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5家、專精特新企業90家。
“力爭今年在庫企業數量超過700家,實現分類管理。”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沈悅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以往全市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主體以科研單位和高校為主,企業佔比不多。今年,企業申報的需求數量首次超過高校,與科研單位總體持平。
此外,市農業農村委通過調研、路演等方式,推動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雙向對接。目前,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已在上海創設發佈了12項與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金融産品,不少企業得到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去年6月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上海還將佈局3個集聚區,培育一批涉農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鼓勵涉農科技型企業聯合研發機構建立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牽頭開展以産業應用為導向的集成創新,引導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圍繞企業需求開展技術攻關。”馮志勇提出發展目標,今年全市建立企業技術創新中心5家,培育涉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少於10家。(記者 束涵)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