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7月10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80週年系列文化活動之大型紀錄片《我從延安來》拍攝新聞發佈會暨開機儀式舉行。
著名文藝評論家肖雲儒,陜西省政府原副秘書長、秦腔文化研究學者孟建國,著名書法家雷珍民,西北大學教授李剛,著名作家商子雍,著名作家商子秦,陜西廣電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曉,陜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尚飛林,陜西省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李生茂等特邀嘉賓出席,並與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老藝術家吳德,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常樹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李東橋一起為開機儀式剪綵。中國音樂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發來賀信預祝開機儀式及系列慶典活動圓滿成功。
趙季平在賀信中説:“我在劇院這片沃土上生活、工作了21個春秋,這裡是我音樂人生的重要起點。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是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集大成之地,是紅色革命戲曲文化重鎮,這裡聚集了大批善良、純樸、聰慧的優秀藝術家,乃至於我的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對他們的感恩之情。在劇院80週年生日之際送去我深深地祝福一一祝系列慶典活動和大型紀錄片《我從延安來》拍攝圓滿成功。”
楊曉陽在賀信中説:“80年的歷史使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繼承創新民族文化的實踐中開創了一條獨具面貌的發展之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用出作品、出人才的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書寫了80年的合格答卷。祝賀劇院80年的崢嶸歲月以及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文化成果,祝賀劇院對新時代、新文化的巨大貢獻。”
開機儀式上,李梅深情回顧了劇院八十年光輝燦爛的歷程,她説:“作為黨和政府從革命搖籃中帶出來的孩子,劇院誕生於中華民族的危急時刻,發展于和平發展的火紅年代,振興于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時期。”展望未來,李梅表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精益求精,潛心磨礪,努力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偉大進程中做出貢獻。
肖雲儒高度肯定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八十年的藝術成就。他説:“‘我從延安來,要到群眾中去;我從延安來,走向新時代’,這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80年來始終堅持的道路。在漫長的中國戲曲歷史長河中,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及其前身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是把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輸入中國戲曲文化的第一團。這些紅色基因,堅持了八十年,到現在,已經納入到科學發展的路徑,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以人民為立足點,反映時代生活,反映百姓生活,反映革命生活。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中國魂》《梁秋燕》《遲開的玫瑰》《西京故事》等。第二,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改編歷史劇或者新編歷史劇。代表作有《趙氏孤兒》《遊西湖》《楊門女將》等。第三,藝術家們始終深入群眾,與老百姓相結合。近十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開展了‘西安天天有秦腔’惠民演出活動,巡迴全國各大高校,深入廣大的農村、工廠,讓秦腔真正與老百姓結合。第四,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為中國傳統戲曲打造品牌樣板和平臺,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第五,在市場經濟時代,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日益在市場拓展中打造市場品牌。從民眾劇團到戲曲研究院,為中國戲曲的漫長河流注入紅色基因。這些因子貫穿始終的是創造精神,創新精神,不竭地創造是藝術本質和動力。有了這些創造,我們的劇團就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孟建國表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八十年的輝煌在於,第一,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具有紅色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雙重基因,不僅在革命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一頁,而且為傳承發揚秦腔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二,開創了中國革命現代戲的先河,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畫卷上堪稱獨一無二。第三,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秉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發揚光大秦腔”的歷史重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四,八十年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以演員演奏員培訓班的形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青年人才。
雷珍民在講話中説:“八十年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直以海納百川的氣勢,聚成人才薈萃、薪火相傳的戲曲高地;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同時,改革創新,形成劇目紛繁、精品迭出的舞臺大觀。新時期以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繼續為弘揚陜西戲曲而不懈努力,‘西京三部曲’和持續十年之久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成就卓著,聲名遠播,已經成為陜西響亮的文化名片。”他表示,書法界的很多人都熱愛秦腔,喜歡秦腔,秦腔藝術發揚光大,對秦人是一種鼓舞,對三秦書法界也是一種鼓舞。
商子雍表示,秦腔與秦人血脈相連,無法割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八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既繼承傳統,又改革創新,創作、演出了數百部膾炙人口的戲曲佳作,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特別在現代戲的創作上,殫精竭慮,成果纍纍,在中國民族戲曲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一個藝術團體而言,八十歲還正青春年少,祝願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永遠保持青春年少的生存狀態。
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吳德,在劇院工作了近70個春秋,對劇院懷有深厚的感情,他代表老藝術家上臺發言。吳德老師飽含深情地回顧了一代又一代劇院人在以馬健翎為代表的劇院領導的帶領下,不懈努力,精益求精,進行著革命文藝的實踐和民族戲曲藝術的創作。他表示:“紀念劇院八十華誕,就是要大力發揚延安的革命傳統與精神,遵循老一輩革命家和藝術家的足跡,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保護、傳承與發展並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
大型紀錄片《我從延安來》的拍攝,得到了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本片將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建院八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為時間縱軸,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為主要內容,經緯交織、生動詳實、系統科學地展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始終不忘為民初心,永遠牢記服務使命,為中國革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拍攝團隊擬在延安、西安、馬欄山等地實地取景,計劃通過與多位離退休幹部及老藝術家進行面對面訪談,對大量歷史影像、圖片、文字及實物資料進行系統梳理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八十年的風雨歷程和光彩華章。
大型紀錄片《我從延安來》開機儀式的舉行,正式拉開了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80週年系列活動的序幕。這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響應、密切配合中央和陜西省委、省政府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相關活動的具體實踐,旨在“重溫革命傳統、唱響延安精神;堅持文化自信,服務一帶一路;謳歌新時代,共築中國夢”,進而向全世界生動鮮活地展示陜西紅色文化魅力,宣傳陜西文化強省建設成果。(供稿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編輯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