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劉君慧):2018年7月11日,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的“決勝貧困 向黨獻禮”新聞發佈會上,延安市安塞區副區長張志貴詳細介紹了文旅産業扶貧情況。
安塞區副區長張志貴詳細介紹文旅産業扶貧情況(攝影 鄭旎)
産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支撐,文旅産業則是産業中的最優選擇,不僅能夠完成脫貧“小目標”,也能著眼長遠發展,加快融合城鄉發展,活絡城鄉發展“筋骨”,帶領群眾致富。近年來,安塞區借助文化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文旅産業,用接地氣的文化産品去連結市場,立足長遠,讓扶貧的花結出致富的果。
建設3個文化産業村 帶動貧困群眾就業
據介紹,2018年以來,安塞區以打造黃土風情旅遊首選地為目標,堅持“文旅興業”發展戰略,把文化旅遊與精準脫貧緊密結合起來,投資3200萬元,新建了馮家營“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橋魏塔“東方畢加索”繪畫村和西營“陜北信天遊”大舞臺3個民俗文化村,將安塞腰鼓、剪紙、民歌、農民畫、曲藝等民俗文化資源整合開發,把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同文化旅遊扶貧統籌推進,助推全區打好脫貧攻堅戰。
安塞區建成了高橋南溝生態示範園鄉村旅遊景區,吸納46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南溝村貧困戶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萬多元。“千人腰鼓”表演村、“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陜北信天遊”大舞臺3個文化産業村直接帶動164戶、423名貧困群眾就業。民俗文化村等項目投入運營後,組建當地村民共同參與的民營為主混合製運營公司,運營公司目前已經吸納了部分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到文化村的管理、建設和文藝演出等活動中,新增公益性崗位、保安、服務員等就業崗位30多個,全部安置為貧困群眾,每人年收入2萬元以上。安塞區堅持“文化輸出、旅遊輸入”思路,每年輸出文化勞務人才近萬人次,全區1200多貧困人口通過外出演出和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增加了收入。
文化勞務人才輸出 讓貧困文藝人“走出去賺錢”
據安塞縣文體局副局長拓艷玲介紹,2016年至今,累計舉辦剪紙、民間繪畫、民歌、曲藝、刺繡等免費培訓班22期,對2200余名貧困人口進行了技能培訓。同時通過企業帶動、市場運作的辦法,積極協調文化勞務人才外出參加營業性文化演出活動,確保貧困文藝人才“走出去,能賺錢”。2017年,累計輸出文藝勞動人才 7500余人次,全區文藝人才勞務輸出年收入375萬元以上。2018年,安塞區輸出文藝勞動人才7909人次,累計收入172.58萬元,其中貧困人員1035人次,累計收入24.54萬元。
據悉,安塞區通過文化技能培訓、文藝人才輸出、文旅産業帶動,全區1160名貧困人口受益,人均受益13000元,間接帶動2800人就業,人均受益7800余元。特別是3個文化村完全建成運營後,預計可帶動2000余名農民就業,全區3-5萬群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