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2017年被西安人看作是大西安元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大幕從這一年開始徐徐拉開。古城西安的城市進階之路,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其中包含著城鎮化建設和城中村改造。
時間來到2018年的深秋冬初之交,被稱作西安“小香港”的魚化寨,在經歷了斷斷續續的14年規劃之“變”後,迎來了真正的“遷”。這個“都市裏的村莊”迎來全面改造,不僅是城鎮化洪流中的“一粒沙”,更被視為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優化西安城市空間、提升西安城市品位的必經之路。
魚化寨以較低的生活成本包容著“西漂”
魚化寨,是河東村、魚化街、福謙堡、魚西村、魚南村、八家巷、寺門巷、魚東村的統稱。這個西安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曾被國家農業部譽為“鄉鎮企業發展好,對社會貢獻大”的模範村,但在城市發展變遷中逐漸成為“夾縫地”。
北京有“北漂”,西安也有“西漂”,這些人都是一群懷揣夢想在城市的板油馬路上踩出幾個腳印的年輕人。對於“西漂”而言,魚化寨能容下自己“卑微的軀體和驕傲的靈魂”,甚至包容到讓人有些沉醉。
較低的生活成本、齊全的生活所需、無所不能的包容,給了各類人以生存空間。一條名為“新時代”的步行街穿村而過,主街兩側,燒烤攤的“煙”、麻將館的“煙”、小餐館後廚的“煙”......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人眼中的人間煙火。以上種種,好像都在證明魚化寨存在的合理性。
但“新時代步行街”似乎只代表著魚化寨的“新時代”,與外界並沒有過多聯繫。
無法繞開的改造應是城市包容性的擴展
魚化寨的改造,是大西安在關中城市群規劃、國家級中心城市等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的縮影。2018年9月,西安高新區正式託管魚化寨,10月31日魚化寨綜合整治工作啟動。如此看來,魚化寨改造早在規劃之中,只是“西漂”感覺有些突然。
而如何做好城中村改造中“村中人”向城市人的轉變,是城市“舊貌換新”的背後蘊含的城鎮化問題。而住在魚化寨的“西漂”就是西安這座城市變遷中的“村中人”。對於因低房租而聚集在魚化寨的外來人員來説,魚化寨迎來的歷史性一刻,也是生活給他們上的一課。生活在魚化寨的“西漂”們發問,在這場城市變遷潮流又中該何去何?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製作為一個章節進行了表述。其中指出要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推進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建設包容性城市。
《規劃》中所提到的農民工,可延伸到生活在魚化寨的“西漂”。“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或許也能延伸到在魚化寨改造中所帶來的“西漂”生活成本的增長,政府應如何做好配套。
魚化寨的拆改,最直觀的將是曾經低廉的房租將一去不復返。而當前,西安正處於大發展的絕佳時期,以“西漂”為代表的外來務工人員既解決城市建設所需的勞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建設的速度,代表了城市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在城市化進程中,尤其是在城中村改造中,西安只有做好“以人為中心”的配套,才能讓“西漂”更有歸屬感。
任何一個城中村的改造都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廢”與“立”的同步,魚化寨也如此。曾經魚化寨作為城中村而具備的包容性,更要因改造而提升城市品質、規範城市管理後變得更包容、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