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趙浚喆):3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第二十九場新聞發佈會,陜西省體育局副局長徐鵬出席介紹陜西省體育領域疫情防控工作,並解讀《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陜西省體育局副局長徐鵬介紹陜西省體育領域疫情防控工作 攝影 趙浚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針對特殊時期群眾的健身需求,陜西省體育局發揮體育和科學健身專業優勢,加班加點製作居家健身內容,並組織開展“抗擊疫情 居家健身”網上接力活動,發動更多群眾參與居家運動鍛鍊,向全社會傳遞體育正能量。此外,陜西省體育局還印發了《關於有序做好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和體育賽事活動舉辦工作的通知》,有序推進陜西全省公共體育場館分區域、分項目逐步開放,分時段、分散式引導廣大群眾健身鍛鍊;創新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組織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分階段、分區域適度舉辦體育賽事活動,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健身鍛鍊需求。
針對全運場館復工建設,陜西省體育局印發了《關於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力抓好十四運會省本級場館建設的通知》,統籌優化細化施工計劃、體育工藝技術對接、疫情防控方案制定等復工準備工作。2月25日,陜西省體育局召開十四運會省本級場館復工建設調度會,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及項目復工工作。2月28日,長安常寧生態體育訓練比賽基地、陜西奧體中心體育館、西安體院“一館四場”、省體育場改造、省體育訓練中心改造(現代五項)、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改造5個項目全部復工,其它項目陸續復工。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陜西省各運動隊採取非常嚴格的管控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精準訓練;對春節期間沒有放假的一線備戰隊伍進行全封閉管理,積極籌措防疫物資,優先保障運動員、教練員等一線人員;對放假未返回的二線隊伍要求原地休整,居家健身保持體能;對在外地訓練的運動隊,按照屬地政府要求,採取了封閉式訓練。截至目前目前,陜西省2000余名運動員、教練員正在科學訓練,攻堅克難,提升奪金實力。
為抗擊疫情對陜西省體育産業的影響,3月18日陜西省體育局與中國銀行陜西分行聯合出臺《抗擊疫情影響支持體育産業發展十二條措施》,從優化資源配置和授信政策、降低金融服務費用、放寬擔保條件、提高服務質效、拓寬融資渠道、創新産品服務等6個方面提出支持政策,緩解疫情對體育企業的影響,推動復工復産,提振發展信心,服務十四運會籌辦、助力“三個經濟”發展。
《意見》共分三大版塊六個部分。第一版塊主要闡述《意見》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第二版塊是重點任務,主要包括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産業、體育文化四個方面內容。第三版塊主要強調建設體育強省的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徐鵬表示,《意見》的出臺是加快陜西體育事業追趕超越發展的需要。“陜西省體育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期,但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緊抓籌辦十四運會的難得歷史機遇,在省級層面制定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體育政策文件,從宏觀層面解決陜西省體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順應體育事業發展大勢,促進我省體育事業高品質發展,實現陜西體育追趕超越目標的現實需要。”徐鵬説。
就《意見》確定的兩個階段的主要目標,徐鵬介紹,到2025年,陜西省體育領域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果,全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準持續提高,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體育文化影響力有效提升,體育産業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到2035年,體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體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領先,實現“五個明顯”,即體育設施成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明顯標識、全民健身成為明顯社會風尚、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體育産業規模品質明顯提升、體育文化影響力明顯擴大。
陜西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楊文介紹陜西省政府出臺的全運惠民工程 攝影 趙浚喆
《意見》中提到,到2035年陜西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將達到2.5平方米,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身場地的需求,陜西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楊文介紹,陜西省將建設一批全運會體育場館設施,賽後都為民所用;落實陜西省政府出臺的全運惠民工程,尤其建設一批惠民工程示範工程和重點工程,主要是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健身長廊、健身步道等;建設一批冰雪、足球場地,近十年要建設1000個足球場;推動各市及縣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通過15年的努力,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城鄉人口聚集點農民建設工程,建設1000個。通過以上五個方面工作舉措,打造15分鐘健身圈。
楊文表示,為了滿足群眾健身需求,陜西省將進一步加大現有體育場館設施開放。2020年開始陜西省所有符合開放條件無論大中小體育場館,全部納入免費、低收費補助範圍。陜西省還將聯合教育部門,推動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此外,陜西省還將有序引導企事業單位場館設施開放,努力讓更多的體育場館設施能夠服務群眾健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