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運會讓陜西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再添濃墨一筆
2021-05-17 09:29:08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武林雲動斗轉星移 文武盛地自古如斯  十四運會讓陜西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再添濃墨一筆

【中首 陜西】十四運會讓陜西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再添濃墨一筆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漫畫/西北大學視覺傳達專業 黃艷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白一首《俠客行》呈現了中國古代俠客的基本風貌。數千年來,武林風雲變幻,江湖傳説更迭,行俠仗義或者俠骨柔情,武與俠,一直就是屬於成年人的童話。

  然而,單有武,還不足以成就青史留名的“大俠”,不足以承載濟世為民的“武道”。

  什麼是真正的武俠?金庸在《神雕俠侶》中借大俠郭靖之口説出了最貼切的概念——“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回顧國術源流,江山如畫,多少豪傑為國為民、慷慨赴死,艱難困苦不可改其色,刀劍加身不可奪其志。這或許才是俠客精神的根本和中國武術的內核。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其斯之謂也。

  秦人擊膊拊髀:

  中國武術的“活化石”

  陜西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稱,包含著周秦漢唐元素的古老拳種——紅拳,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成為陜西武術的核心代表拳種,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陜西體育博物館,記者見到一塊清代練功石,正是清代的武林人士用於鍛鍊臂力的道具。“這塊練功石頂部刻有‘頭號’二字,兩邊鑿有把手,重約300斤。用於鍛鍊臂力時也有不同的手法,比如‘過腳’‘過膝’‘過腰’。”講解員岳明潔告訴記者,清代,紅拳在關中十分盛行,民間廣為流傳著“東槍西棍關中拳”及“東查,西紅”的美譽。“清代道、鹹年間,紅拳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代表人物有:三原‘鷂子高三’、臨潼‘黑虎邢三’、潼關‘餓虎蘇三’和‘通臂李四’,他們集各家拳術之長,對紅拳進行了規範和整理,其代表拳路為《四究拳》,廣為流傳,奠定了今天紅拳的運動體系和打手體系。”

  “紅拳,更是被喻為陜西地方拳,陜西境內習練紅拳者眾多。”岳明潔介紹,紅拳的雛形萌發于周秦,秦時三輔(今陜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説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近代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 説明紅拳套路至今仍保留著周秦時代武舞形式。紅拳“排子手”“串子手”中的“手”,又完整保留了漢唐“手搏”原有的含義,紅拳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武術的活化石。

  明代,戚繼光把紅拳的技法作為訓練士兵的必修科目,並在所著《紀效新書》中首次提出了“紅拳”拳名,可見紅拳在當時的影響之深。

  歷經千百年滄桑演繹,紅拳所孕育的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已深深地寓于三秦文化之中,在中華武術中獨樹一幟,以其陽剛猛烈、大道忠義、正直灑脫、大方入世的精神底蘊成為三秦武文化的精髓。

  奮發而進取:

  “用武之地”的正確歸宿

  武本殺人技,從剋敵制勝的手段到修身養性的方法,武術作為體育運動的歷史其實並不長。

  春秋初期,民間已有習武之風。管仲在齊國要求士大夫舉薦“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同時,社會上還出現了職業武士,如俠士之類,典籍上稱為“俠”“節俠士”“遊俠”。

  隨著民間武藝日盛,武術開始往龐雜化方向發展。以個人技藝為主的徒手搏技——手搏、角力,在民間有廣泛的市場。《管子·七法》記有“春秋角試”,“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舉之如鳥飛,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擋其前,莫害其後”。 軍事技術與民間武術並行不悖的格局逐步形成。

  西元702年,唐朝以武舉制度選舉軍將人才,並用考試辦法授予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一時之間,習拳、舞劍、扎槍、跑馬、射箭,長安少年樂此不疲。唐代詩人王維《少年行》言:“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唐時還有頗多文人及民間藝人練劍術,“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就是對高超劍舞藝術的描寫。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也出現了很多以習武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極大地促進了武術向表演方向的發展。

  明清兩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了諸多風格不同的武術流派,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的名稱和內容。明代的中國武術也深刻地影響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創立,少林武術也在明代弘揚顯名。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在歷史的長河中,武術及其命運甚至與國運相關聯。《莊子·雜篇》記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這種“俠士風氣”對國家危害至深。為仁人志士所不齒,後有商鞅之法明確指出,邑鬥有刑。商鞅嚴峻指出秦國陋俗弊病之一——“秦人勇於私鬥而怯于公戰,國必危”。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頑疾,從而將這種勇武之氣引向富國強兵呢?《商君書》開出藥方: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鬥,而勇於寇戰。對秦人“尚武風俗”和“用武之地”給出了官方注解。

  然而千百年間,文治常風行,武運卻不昌。清軍入關後,鋻於洪門會黨等反抗而嚴禁武事。百十年流傳下來的“民間大俠”寥寥數人,也不過碌碌一生。

  1919年,國家積弱,民眾萎靡。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親自手書“尚武精神”, 甚至激勵國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到兩廣國術館促成的南北武術大規模交流,武術與國家氣質再一次密切關聯。

  至於革命黨起事,又是多少人間滄桑、血淚春秋。無論是陳天華蹈海,林覺民就義,還是鑒湖女俠“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乃至汪精衛早年行刺攝政王,獄中絕筆明志“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都是愛國人士“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

  仁以為己任:

  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光焰所在

  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是什麼?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國際民眾認為武術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雖無法確定這是影視傳媒之力,還是太極健身之功,Chinese Kongfu(中國功夫)最終以“多姿多彩的運動方式、精湛的身體技藝、獨特的健身方法、深邃的哲理意蘊”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的文化系統,在世界之林熠熠生輝。

  如果僅僅把中國武術視為一個體育項目、一種專門技能,還遠遠不夠。沒有一個體育項目像武術那樣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徵,具有那麼大的文化包容量和民族精神負載能力。

  陜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師黃聰認為,“武以德立”“德為藝先”,反映出民族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反映匡扶正義、不畏強暴的愛國主義傳統;以巧智取、順勢借力的技擊原則,反映中國人禮讓為先、紮實內在的競爭特點,以及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用“仁”和“禮”為武力框定邊界,用全部生命身體力行,或許這就是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光焰所在。

  新時代的武術,應在傳承民族文化的路上不斷奮進,更加注重內外兼修,德藝兼備。

  競技武術國際化:

  全運會上“群英會” 但入奧還需努力

  “有人説中國武術沒有進入奧運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拳种太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觀點沒有問題。但也正是在力爭成為奧運會項目的推動下,中國武術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競技武術應運而生。”黃聰説,競技武術的發展引起不少爭議,主要焦點是競技武術“體操化”,講究“高難美”,缺少了武術的“韻味兒”。“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轉變觀念,多視角審視文化的創新發展,重新認識競技武術的價值與功能。”

  實際上,武術已經多次出現在奧運會現場。1936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在第11屆柏林奧運會上展演,産生了巨大轟動。2008年,武術還被列入北京奧運會特設項目。黃聰説,“以目前武術國際化發展現狀來看,完全滿足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條件,但入奧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還需要繼續努力。”

  據《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武術套路競賽規程》和《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競賽規程》,本屆全運會武術分為套路和散打。套路包括3個項目,即團體〔1.男子槍術;2.男子劍術;3.男子三人徒手對練;4.女子刀術;5.女子棍術;6.女子二人器械(含徒手與器械)對練〕,男子以及女子個人全能(1.長拳、刀術、棍術全能;2.南拳、南刀、南棍全能;3.太極拳、太極劍全能)。散打包括2個項目,即男子和女子項目。

  “相信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上,陜西必將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再添濃墨一筆。”黃聰説。( 記者 張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