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大學校之路越走越寬
2022-04-26 10:48:53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大學校之路越走越寬_fororder_QQ圖片20220426104610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外觀天圓地方,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大學校之路越走越寬_fororder_QQ圖片20220426104615

  市民在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展廳參觀遊覽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大學校之路越走越寬_fororder_QQ圖片20220426104618

  西安博物院內豐富多樣的文創産品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大學校之路越走越寬_fororder_QQ圖片20220426104621

  “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時間】:2015年2月15日

  【地點】:西安博物院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習近平

  雖然已經7年過去,但是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5日來博物院考察調研時的情景,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那天,我十分榮幸地承擔了為總書記導覽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的任務,在40多分鐘的考察過程中,每介紹完一件文物,總書記都會説感受或問問題,考察過程好像一場‘文化交流研討會’。”

  7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殷切囑託,激勵著西安博物院的進取步伐。

  堅持文物保護優先、用好文物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令博物館成為真正的“大學校”……矗立千年的小雁塔,在蒼翠古木、蜿蜒湖水間,依舊訴説著盛唐的輝煌;館室內史詩般的基本陳列,仍然詮釋著數千年的長安文明。它們,在那句“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的殷殷囑託中,有了不一樣的新守望,見證著日新月異的新變化。

  守好文物“家底”

  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惠及於民

  西安博物院建在唐代著名皇家寺院薦福寺原址,著名的小雁塔便位於院內。館、塔、園三位一體,在全國博物館界可謂獨樹一幟。

  “那天,總書記來到西安博物院後,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小雁塔的保護,當得知小雁塔已得到了科學的保護後,他滿意地説‘修舊如舊嘛。’”2022年4月14日,王鋒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修舊如舊,正是我國文物修復保護原則。”

  歷史為西安這座古城遺留下了豐富的文物遺存,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西安博物院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近年來,西安博物院重點完成了小雁塔保護規劃的制定,著手實施小雁塔管理規劃,推動老館庫房的改造工作,對博物院書畫藏品進行重點修復。王鋒鈞告訴記者:“尤其在文物保護的精細化管理和文物藏品保護管理方面,院裏下了很大功夫。”

  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從2018年起,西安博物院正式啟動古籍保護工作,並於2019年起啟動古籍數字化保護工程,逐步實現文物數字資源共享,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在當代“活”起來。遺産管理方面,博物院加強對遺産區的監測管理,補充完善遺産檔案,推進保護研究,剛剛過去的一年,《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報告》出版發行,“小雁塔——世界遺産監測年度報告”順利完成。

  舊址添“新綠”,靜候春自來。目前,西安博物院珍藏著11萬餘件(組)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古都西安的厚重歷史。整理歷史的遺存,擦去歲月的塵埃,一批又一批珍貴的文物得到妥善保護,許多曾“沉睡”于庫房中的文物有了更多與公眾見面的契機。

  西安博物院院長余紅健在受訪時告訴記者,博物院今年即將和西北工業大學三航博物館簽約,共建西安博物院分館,同時正積極推進打造西安博物院“絲綢之路分館”的工作。未來,這座“寶藏博物館”還將深入探索“一院+N館”發展模式,讓豐富館藏和大眾見面,“在博物院這所大學校裏,我們不僅讓公眾感知昔日的精彩,更憧憬未來的美好,邁向明天的腳步更堅定、更有力。”余紅健説。

  用好展覽“寶庫” 讓歷史説話 讓文物説話

  “媽媽你看,我能用這本‘翻翻書’給唐朝的阿姨‘化粧’!”今年4月11日,歷經5個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重新開放,6歲的顧蓉榮興奮地跟媽媽討論起自己在“唐代婦女粧容互動展陳區”的新發現。

  “這些年來,西安博物院最重要的變化之一,還有原創展覽的層出不窮。”余紅健説。為揭示歷史文化遺存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西安博物院深入挖掘文物展示方式,讓更多的文物走上展線。

  讓文物“説話”,不僅是給文物更多“説話”的機會,也意味著不斷探索怎麼讓文物“説話”的好方法。比如在全新亮相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中,就通過組合式、功能式、互動式等多種展陳方法,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文物、歷史之間的距離。今年,西安博物院還將開啟“智慧化服務體系”工程,讓博物館的服務更快捷更舒適。

  另一方面,這座博物館也用勇立潮頭的思維,不斷拓新展陳設計,豐富提升展覽水準,在“博物館+科技”“博物館+互聯網”等領域進行新嘗試,並讓各種雲直播、雲觀展、雲學遊等線上游覽方式,成為新展的“觀展標配套餐”。從“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到“十年珍藏回顧展”,從“巧工大美最長安”到“喜樂長安中國年”“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多項優秀原創展覽不斷運用景觀、模型、影像等手段,展示西安寶藏,講好中國故事,讓來西安博物院“刷展”成為時尚。

  “子時,特工新任務;卯時,穿梭長安城;辰時,大唐順風車;巳時,萌貓有口福……”2020年疫情期間,西安博物院將本為春節舉辦的線下特展“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搬到了網上,出品有聲展覽《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趣味式解説,闖關式“導展”,全方位展現和講解了文物,更帶觀眾細細品讀展覽文物中展現的長安人的服飾、飲食和出行娛樂。新穎吸睛的展覽方式,熱度出圈,引爆全國網友的觀展興趣,展覽總點擊量高達380萬。

  辦好博物館“大學校” 帶公眾尋找中華文化根脈

  今年春日裏的一天,西安博物院中迎來了一群孩子,他們帶著畫筆和畫板在小雁塔下寫生,記錄千年古都的輝煌,也留下蓬勃飛揚的夢想。這是西安博物院與小雁塔小學攜手共建的“美育課堂”中的一幕,在這節“博物館中的美術課”裏,古建和文物紋飾,都成為孩子們接受美育教育的鮮活素材,老師與博物院教育專員的相關講解,更讓文博與歷史知識深深印刻在稚嫩學子的心中。

  張莉是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廣部副部長,在她看來,如今的西安博物院,已經不僅是一個局限于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場所,“通過開展越來越豐富的社會公眾活動,它正讓文物背後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教材,浸潤公眾的心靈。”張莉説。

  這些年,西安博物院先後舉辦“同唱祖國好 共圓中國夢——展國旗活動”“彬彬有禮中國人”“我的城市我的家”“大唐印色”“我來守護長安城”等線下互動活動,無一不是人氣爆棚。“薦福二十四節氣”“樂知雲課堂”“趣·博物館”等線上活動,讓“線上趣遊”成為一大特色,為博物館如何解鎖“雲”上新玩法尋找更多路徑。

  作為我省為數不多的為公眾教育開闢專屬空間的博物館,近年來,西安博物院還重點打造了“樂知學堂”。它既是一個空間,也是一個課堂,不僅為孩子,也為視障、聽障等特殊人群以及“銀發族”,提供了更多感知與觸摸歷史的新方式。“比如對於‘銀發族’,樂知學堂會組織特殊專場,把文物複製品和仿製品放進專場中,由教育專員進行主題引導,邀請老人們摘下眼鏡、拿起放大鏡,看一看,摸一摸,一邊聆聽文物背後的故事,一邊了解歷史文化。”張莉説。

  被張莉頻繁提起的“教育專員”隊伍建設,也是西安博物院實現“大學校”功能的一大新舉措——不同於普通講解員,他們專門在西安博物院內進行不同領域的社會教育服務工作,通過種類繁多的公益活動,向公眾講述文博知識,讓更多人愛上了潮起來的“老古董”。

  從“爆款”到“破圈”,西安博物院還通過文創産品,讓“老古董”們煥發新生機。這幾年,西安博物院文創從無到有,現在已有36個系列的240余種文創産品。以博物館賦能、博物館文化二次傳播為出發點,新開發“樂居長安”、生肖牛系列文創産品,推出“小雁塔雪糕”、唐小西運動書籤及盲盒擺件,跨界合作推出《時光公主》網遊,上線的館藏文物手機主題、鎖屏壁紙等收穫粉絲30.4萬,滑動總曝光1.5億。

  “伸手一摸,漢唐文化,兩腳一踩,秦磚漢瓦。這是古都西安最生動的寫照。”余紅健説,今年,西安博物院將迎來建院15週年,“他正如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意欲更大的作為——在我們中華文化復興戰略和城市發展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讓承載著中華文明密碼的‘國寶’煥發新光彩;給予來到這裡的每位參觀者以民族的自信和力量!”(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歡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