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秦聲悠揚;
五千年華夏,秦韻流芳。
老腔表演蓬勃豪邁、悠揚古樸;
華山戲法變化莫測、妙趣橫生;
合陽面花色彩鮮艷、造型生動;
……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秦地自古多奇跡”,在渭南,農耕文明的遺跡俯拾皆是,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傳承,賦予了城市最深厚的內涵,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發展方向。近年來,渭南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積澱,深挖文旅資源內涵,全域推進深度融合,實施黃河文化研究發掘、保護利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傳播推廣“五大行動”,“萬里黃河看渭南”“黃河華山·家在渭南”“岳瀆相望、華夏根脈、大美渭南歡迎您”文旅名片影響力持續擴大,厚積薄發的文化旅遊産業正在這片發展熱土煥發出奪目光彩。
在華陰市影劇院藝人們正在表演
“天蒼蒼,地茫茫。黃河華山是家鄉。我要吼,我要唱。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忘……”日前,在華陰市影劇院(老腔劇場)非遺音畫《夕約老腔》的表演現場,一個個生動、鮮活,極具渭南地方特色的神話故事,在演員們出色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演技下被一一呈現在舞臺之上。
臺上,鼓樂鏗鏘,唱念做打;台下,喝彩陣陣,掌聲不斷。
表演現場
“我們以鄉土、鄉情、鄉愁、鄉趣為主題,選取了《寶蓮燈》等華山神話、《關中古歌》等華嶽聲腔、《慶豐鑼鼓》等華陰民俗節目進行整合編排,在傳統戲曲的基礎上加上舞蹈、鑼鼓、演員技巧以及觀眾互動等元素,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導演黨安華説。
表演現場
目前,華陰市編排策劃的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以華山故事為基調,以好看、好聽、好玩為目的的旅遊演藝節目,包含了華陰老腔、華陰迷胡、華山戲法以及面臨失傳的華陰時腔、華山“紅社火”等各級非遺項目,由華山神話:《寶蓮燈》《吹簫引鳳》,華嶽聲腔:《自得其樂》《關中古歌》《華山論劍》,華陰民俗:《祈雨送福》《慶豐鑼鼓》等節目組成。在具觀賞性、藝術性及思想性統一的基礎上,立足於“文旅立市”戰略,圍繞“山下留客”需求,“非遺+旅遊”讓文旅融合走上一條新道路。
“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説,我們合陽縣甘井鎮文化站是全國鄉鎮文化站裏規模最大的,我們這裡有用於文藝演出的農民文化宮,有秦腔自樂班演出的大舞臺,還有榮譽室,圖書閱覽室,走,我帶你們好好參觀一下。”在合陽縣甘井鎮文化站,紮根基層文化站45年的甘井鎮文化站站長張天佑激動地説道。
在合陽縣甘井鎮甘井劇場舞臺,群眾正在表演秦腔
據了解,甘井鎮文化站于1979年12月建成,1983年又建成了一個集宣傳、文化、科教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院,當時在渭北乃至全省獨樹一幟。2020年甘井鎮黨委政府提出“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思路,在文化站的基礎上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設置了志願服務室、書畫工作室、榮譽室、文化宮禮堂會議室、非遺傳承中心、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建成了功勳廣場、村史廣場、好人廣場以及甘井鎮農科院。
多年來,合陽縣甘井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科技知識,挖掘弘揚民間藝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鎮域群眾文化,弘揚了新時代文明新風尚。
“我就在這旁邊住,沒事我就會過來在這看看戲,或者去找幾本科技務農的相關的書看看,咱文化站這個站長,人很熱情,可以説是想方設法地想著豐富咱的文化生活。”提起文化站對自己生活的影響,62歲的村民張雲虎豎起了大拇指。
“上樑立得正,下樑歪不了……”在華陰市岳廟辦衛峪小學的教室裏,一群懷抱月琴,手持馬鑼,身穿花襖的孩子們正在老腔藝人的指導下,吼唱老腔。
老腔藝人正在給孩子們教學
“通過體驗、參與非遺項目,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後期,我們將不斷採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將更多的非遺項目引進校園,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他們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從而樹立文化自信。”華陰市岳廟辦衛峪小學校長李剛説。
衛峪小學是華陰市的非遺文化傳承基地,也是“渭南市非遺傳承示範校”,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名學生成為華陰老腔的“小小傳承人”。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唱詞旋律外,華陰老腔藝人張香玲及團隊還根據當前鄉村振興、新時代文明實踐等中心工作,創編出了《最美少年人》《勸孝歌》《給你點顏色》《小二郎上學》《普法進校園》《擔當奉獻保平安》《喜慶滿校園》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老腔作品。
“自參加老腔社團以來,我充分感受到華陰老腔的魅力,豐富而充滿地域特色的老腔,激發了我渴望學習不斷探索的興趣,接下來我會繼續向師傅學習,將華陰老腔發揚光大。”衛峪小學六年級學生武佳馨説道。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從文化事業到文化産業,從文藝作品到文創産品,從文旅融合到文化惠民,渭南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文旅産品,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擦亮渭南文旅“新名片”。(文/圖 吳明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