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
2024-06-04 22:37:4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塞上古郡舞長風,浩瀚沙海繪蔥蘢。6月2日至4日,來自16個國家的18位駐華外交官一行走進榆林,考察能源産業低碳綠色轉型,感受黃土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匯聚交融。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4

駐華外交官參訪國能榆林化工後與企業人員合影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

  當前正在建設能源革命創新示範區的榆林,不僅煤、油、氣、風、光等能源資源富集,更是一片機遇富地。為了這份機遇,駐華外交官們在榆林參觀的首站來到了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榆林化工”)。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5

駐華外交官參觀國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

  在國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的企業産品展示臺上,有序擺放著水杯吸管、牙刷梳子、工程棒材等展品,它們都是可降解的煤化工産品。

  “這些産品是如何生産的?最受歡迎的産品是哪些?”“是否與其他國家開展了相應合作?”“是否存在技術合作的可能?”一系列問題,表達了駐華外交官對煤化工産業的濃厚興趣和合作期望,也凸顯了煤化工的産業前景和技術優勢。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6

駐華外交官參觀國能榆林化工相關産品

  2021年9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能榆林化工考察時強調,“煤炭能源發展要轉化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

  近年來,國能榆林化工形成的“煤頭化尾,化黑為白”的完整産業鏈條,實現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的創新發展。而這正是綠色低碳道路上的堅實腳印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7png

協合光伏電站

  依靠煤但不依賴煤,榆林從沒停止尋找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位於陜西省榆林市榆神工業園的協合光伏電站,便是榆林加碼新能源産業的例證。

  該項目建設在煤礦採空區與備採區,把生態恢復與項目施工同步實施,實現農業生産、光伏産業開發與資源開採的立體化協調發展。項目裝機容量200MW,于2014年12月投産發電,截至2024年5月已累計完成發電量26.282億度。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8

幾內亞駐華使館外交官卡巴·依帕瑪·森昆在協合光伏電站項目前拍照留念

  “榆林對光伏産業的推崇,是對習近平主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踐行,助力中國的綠色文明。”幾內亞駐華使館外交官卡巴·依帕瑪·森昆説道。

  近年來,榆林市把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和培育新支柱産業的關鍵,呈現出“追風逐日、風光互補”的鮮明特點。

  能源,是榆林經濟高歌猛進的動力,也是“機遇榆林”的高儲礦藏。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1119

駐華外交官參觀石峁遺址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

  令世人嘖嘖稱奇的獨韻榆林,黃土文化、長城文化、草原遊牧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等多元文化水乳交融。

  雄踞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的石峁遺址,從2011年開始已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玉器、樂器、骨器、陶器等。作為一支神秘的重要力量,石峁文明匯入中華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石峁遺址和石峁博物館向我們展示了古老的中華文明,這不僅幫助我們從歷史的緯度了解中國,也是與非洲等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內容。”馬拉維駐華使館參贊弗萊德里克·馬利裏説,“然而,我在石峁遺址和石峁博物館沒有遇到很多參觀的人,如何讓這裡的古老文明家喻戶曉,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2000

駐華外交官參觀鎮北臺

  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從東周始修、到明代成熟的中國長城,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體系最豐富的文化遺存。有著“萬里長城第一台”之稱的鎮北臺,是萬里長城中建築面積最大的墩臺式建築,也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留存最大的軍事觀察哨望與軍事指揮臺。

  四百多年來,鎮北臺紮根黃土、旌旗獵獵。不過,相比于山海關、嘉峪關,鎮北臺被人所熟知的範圍更小。而通過邀請駐華外交官參觀,正是希望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提升鎮北臺的知名度。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2001

駐華外交官參觀陜北民歌博物館

  不同文明的交融孕育了更為多彩的文明。獨具黃土高原地域風格的陜北民歌大膽質樸、濃郁蒼涼,穿過風雲變幻的歷史,悠揚回蕩。

  作為民歌藝術的殿堂,陜北民歌博物館有陜北民間音樂文化相關的珍貴圖書、手稿、影音資料等藏品共3391項,集中展示了陜北民歌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內涵。它不僅是陜北民歌藝術展示的窗口,也是與世界各地民歌藝術相互切磋交流的平臺。

外交官看榆林 | 能源轉化升級成為熱門“機遇點”  文化獨特豐富引發廣泛共鳴_fororder_2002

駐華外交官體驗陜北秧歌

  駐華外交官在參觀中體驗到了獨特的地域方言音樂和表演形式,驚喜中也坦言需要進一步加強文化的海外傳播。

  “在陜北民歌博物館,讓我想起了家鄉的小村莊,人們唱著、跳著,雖然音樂和舞蹈形式不同,但體現了民族靈魂的融合。”布基納法索駐華使館外交官帕倫福·尼法布羅説,“因此,榆林的文化藝術更應該走出榆林、走出中國,加強與其他國家間的藝術進行交流合作。”

  文化,是榆林“天地有大美”的瑰寶,也是“機遇榆林”的人文通道。然而,帕倫福·尼法布羅所言正是當前榆林文化“走出去”所欠缺的。

  未來,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榆林,還需強化文化價值對經濟發展的“軟支撐”作用,構建經濟強與文化興“比翼雙飛”發展格局和城市形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