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
2024-06-09 09:21:3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從塞上駝城榆林的能源蝶變到柳林酒業展現的民企活力,從農科城楊淩的農業創新到鄠邑的鄉村和美,從石峁遺址的文明震撼到鎮北臺的歷史見證再到戶縣農民畫的藝術魅力……駐華外交官陜西之行中的一個個生動場景,一段段交流佳話,讓人久久難忘。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200

6月2日,“機遇中國看陜西——2024年駐華外交官陜西行”主題活動在榆林啟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6月2日至6日,“機遇中國看陜西——2024年駐華外交官陜西行”主題活動如約而至,搭乘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快車,把握為世界提供的機遇,成就各國共謀發展的願景。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608213232

駐華外交官們參訪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

  能源機遇:中國“能”讓他國“行”

  在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中,煤炭發揮著兜底保障作用。但在“雙碳”目標下,煤炭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是必由之路。

  因煤而興的榆林,推動産業結構向新向綠,勢在必行。煤炭智慧化開採、分質利用技術疊加,打造“煤頭化尾”全産業鏈化工産業,從基礎煤化工向現代精細化工轉變……傳統“煤城”因綠煥新。

  比如,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通過佈局186萬噸/年煤制甲醇聯産40萬噸/年乙醇裝置、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世界首套5萬噸/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範裝置,闖出了一條綠色的現代煤化工創新發展之路。

  “在‘雙碳’戰略下,煤炭化工産業前景廣闊。目前,榆林化工能夠生産100多種牌號産品,按照市場需求主要生産的26種聚烯烴牌號産品都很熱銷。未來,我們也會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向駐華外交官介紹説。

  能源産業的升級,既是榆林自身高品質發展的機遇,也是中國為全球創造的轉型機遇。“對我而言,榆林之行不僅僅是一次參訪,更希望是一次有意義的學習,為未來圍繞煤化工産業技術等的合作創造機會。”尼日利亞駐華使館公使歐可·烏切坦陳。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202

駐華外交官們參觀榆神協合光伏電站

  榆林之變,還是一次“光合作用”。

  作為陜西新能源基地之一,近年來,榆林市把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和培育新支柱産業的關鍵,“十四五”期間,榆林計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2600萬千瓦,其中風電700萬千瓦、光伏1900萬千瓦。

  在榆神協合光伏電站,一排排的光伏面板覆蓋在黃土高原之上,仿佛是一片淡藍色的海洋,使駐華外交官們真切感受到中國能源的新質力量。

  “當前,全球聚焦綠色能源。協合光伏電站是對中國推行綠色低碳發展的最好體現。而非洲也有豐富的綠色能源,隨著中非務實合作的深入,中國綠色能源産品與非洲廣闊市場之間非常匹配。”幾內亞駐華外交官卡巴·依帕瑪·森昆對未來合作充滿期待。

  據了解,5月15日,由中國企業建設的幾內亞西芒杜鐵路項目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正式並網發電,將為該鐵路的日常運營提供電力保障,也將為幾內亞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力。

  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中國不斷分享先進技術、方案,一批綠色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共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能源機遇,中國“能”正在讓他國“行”。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2

駐華外交官們參訪楊淩智慧雲控制中心

  農業機遇:中國“技”豐他國“糧”

  隨著我國農業熱點前沿研究的成果産出量持續增加,大量研究成果正加速轉化成現實生産力。

  作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科技交相輝映的熱土,楊淩示範區傳承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精神,成立26年來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先行之路。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609103021(1)

田間國際座談會現場,駐華外交官們與楊淩示範區相關負責人、農業專家進行交流

  楊淩示範區是中國四大種業創新基地之一,審定通過的1100多個新品種被推廣到23個省區,小麥和玉米系列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8.5億畝、增産430億斤。在楊淩良科農業技術有限公司,外交官們被産量高、抗倒伏、抗病菌、結實性好的良玉99玉米所吸引,了解該品種在非洲種植的可能性。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3

駐華外交官們在楊淩示範區了解玉米育種情況

  “糧食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問題。選種在糧食生産中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種子與土壤、環境結合,才能獲得滿意的收成。楊淩在育種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績,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津巴布韋駐華使館參贊葛瑞凱·喀什緹庫説道。

  據了解,楊淩示範區與津巴布韋圍繞海外農業園區建設等開展了合作。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4

駐華外交官們了解菲格莊園種植的無花果樹

  現代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耕活動,而是融合了現代科技、管理和資本的高效農業模式。

  在智慧雲控制中心,外交官們被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術與農業生産的深度融合所震撼;在植物工廠,外交官們被無土栽培、物理和生物防控等技術所吸引……楊淩示範區不斷突破了旱區水資源高效利用系列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促進旱區農業用水效率提高10%以上;有效改善了旱區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産條件。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

駐華外交官們參訪菲格莊園並與楊淩示範區相關負責人交流

  “布基納法索大多屬於乾旱區,楊淩在旱地農業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是我們非常需要的。在楊淩,我看到了布基納法索與中國之間農業合作強勁潛力。”布基納法索駐華外交官帕倫福·尼法布羅表示。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5

駐華外交官們參觀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

  楊淩也是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窗口。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倡議5年來,為上合組織國家培訓農業官員、技術人員2000多名,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專題講座37期,3.7萬人次在線參與學習;加強技術輸出援助,先後派出73批次、190余名專家團隊,促進農業技術交流互鑒……

  “基地是中國與其他合作的典範,並與共建‘一帶一路’進行了很好地融合。未來,幾內亞也希望加入並參與合作。”幾內亞駐華外交官卡巴·依帕瑪·森昆説。

  楊淩,在守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中國“技”也在豐他國“糧”。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6

駐華外交官們做客栗峪口村土錘咖啡館

  鄉村機遇:中國“經”利他國“民”

  結識中國朋友、體驗鄉村文化、遊覽美麗山水,親身感受真實的中國,這是外交官們在鄠邑區的真切感受。

  雲繞南山,麥浪翻滾,農家小院星星點點般散落在大地之上,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點綴在田野、農舍和村道之間……在蔡家坡村,外交官們看到了藝術在鄉村大地上的綻放,看到了詩情畫意、世間美好。在栗峪口村的土錘咖啡,外交官們則感受到了城市業態對鄉村的“重塑”,並對人們在尋求發展時所迸發的創造力感到驚嘆。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207

駐華外交官們在蔡家坡村的麥田裏合影

  “這是一個非常美的鄉村,充分展現了居民和土地之間的聯繫。這裡的人們不僅種地,還從事咖啡師、藝術創作者等很多職業,並且對文化記憶進行了很好的傳承,所以我認為蔡家坡村和栗峪口村都是鄉村的典範。”幾內亞駐華外交官卡巴·依帕瑪·森昆説。

  近年來,鄠邑區對鄉村進行了整體整治,通過整治讓鄉村變得好看。在此基礎上通過文藝賦能,讓鄉村的文化事業變成文化産業,促進鄉村的發展,老百姓住得更舒服、掙錢更容易、過得更幸福,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7

駐華外交官們體驗農民畫

  除了對鄉村發展理念的點讚,外交官們對鄠邑農民畫也青睞有加。這項記錄“農村生産勞動的壯觀場面、熱烈活潑的節慶場景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的民間藝術,讓鄠邑區的土地“長出”詩和遠方。

  在鄠邑區農民畫展覽館,外交官們一邊饒有興致地欣賞作品,一邊在老師的指導下體驗繪畫,讓外交官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

  “這些農民畫很驚艷,而這些畫都喜愛繪畫的農民畫的,這更不可思議。農民畫與繪畫者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繪畫講述他們的生活喜樂。這裡的農民是非常有天分的藝術家,他們用繽紛的色彩描繪著中國故事。”尼日利亞駐華使館公使歐可·烏切説道。

  鄠邑區跳出農業發展農村的創新之路,也會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啟示,讓中國“經”利他國“民”。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

駐華外交官們在神木石峁遺址參觀

  文化機遇:中國“文”潤他國“心”

  吉光片羽、一眼千年。陳列在華夏大地的遺産,紮根在人民心中的民俗,無不是中華文明的實證、世界文明的燦星,給予中華民族復興的力量,也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無論是擁有巨大規模、多重結構、宏大建築和大量高等級遺物的石峁遺址,還是活態化展示民歌藝術的陜北民歌博物館,亦或是與塞上美景融為一體的鎮北臺……駐華外交官在榆林理解了中華文明起源,體驗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201

駐華外交官們在陜北民歌博物館體驗扭秧歌

  “石峁遺址是我從未了解過的中國古老文明,它彌補了我認識中國過程中所缺少的寶貴拼圖。而在陜北民歌博物館,讓我想起了家鄉的音樂和舞蹈,它們都體現了各自民族的靈魂,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意義。”布基納法索駐華外交官帕倫福·尼法布羅坦言,所謂民心相同,就是要以歷史遺産、文化藝術等為載體,了解彼此的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發展理念。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09

駐華外交官們體驗柳林酒手工釀酒工藝

  在柳林酒廠,外交官們通過體驗手工釀酒工藝,看到了柳林酒對文化的敬畏和堅守。“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的勝景,或許正源於柳林酒這味“文化沉澱的醇厚”。

  在陜西柳林酒業集團,外交官們參觀自動化制酒車間、體驗傳統釀酒工藝、參加“柳林酒廠建廠50週年紀念酒”封藏典禮……無不是對古老釀酒文化的追溯。

  “捷克和中國都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捷克的啤酒已經成功進入中國市場,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這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捷克共和國駐華使館副館長(公使銜參贊)馬金説。

機遇中國看陜西,駐華外交官看到了什麼?_fororder_圖片110

駐華外交官們在柳林酒廠共植長青樹

  此外,柳林酒業集團所在的寶雞市鳳翔區,誕生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外交官們還參與了體驗木版年畫、鳳翔泥塑、書法等,並在園區中央公園共同植下長青樹,見證這份以文化為紐帶的友誼。

  溯源“何以中國”的文明根基,展示“何以中華”的魅力所在,在民心相通中,中國“文”也在潤他國“心”。(攝影 喬永禎  吳明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