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15.2萬餘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070家、高新技術企業748家、省級瞪羚企業19家,技術合同成交額139.06億元……創新熱潮正持續涌動,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在政策扶持、資源整合、人才引進、兜底保障等多重舉措的推動下,灃西新城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已成為眾多企業聚集和創新發展的沃土,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創新潮涌 科創高地“萬馬奔騰”
生産現場
“不只是在中西部,即便放在全國範圍來看,這裡的科創環境也是一流的。”陜西星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陳銳表示。
灃西新城緊扣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發展的服務需求,推出科技成果轉化“一件事”,包括前期孵化、企業開辦、企業運營、企業退出4個階段13個環節80個事項,為124家科技企業提供“科技企業準入準營”“人才認定”“金融服務”等諮詢答疑、政策輔導3319次,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劉明團隊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陜西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一款大功率制動電阻産品,成功替代國外同類産品實現批量生産;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的鈣鈦礦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中試線正式貫通,高性能鈣鈦礦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成功下線……
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為灃西新城産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寫下了生動注腳。
龍頭引領 産業集群“圖譜”日漸清晰
西工大翱翔小鎮
今年8月,陜西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復同意灃西新城建設秦創原無人機産業創新聚集區,標誌著灃西新城無人機産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目前,灃西新城已匯集西安交大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西安理工大學科創城等優質科教資源,重點招引落地無人機整機企業7家,無人機配套企業近30家,已初步形成包括基礎研究、研發製造、行業應用、産品銷售、人員培訓、檢測試飛的無人機全産業鏈生態。
灃西新城緊盯重點企業需求,提升服務質效,建立重點企業“領導包抓幫扶、主管部門對口聯繫、幹部助企聯絡”的服務機制,為257家“五上”企業和30家秦創原企業更新配備77名助企聯絡員,簽訂《“鎬幫手”助企承諾書》,開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解難題”親商助企活動,全力支持企業安心投資、順心辦事、舒心創業。今年以來,開展人才引培、融資對接、科創服務等助企活動34期,服務企業600余家,收集辦理企業訴求239個。
串珠成鏈、聚鏈成群,與無人機産業集群一同高歌猛進的,還有數控機床産業。
作為陜西省確定的24條重點産業鏈“第一鏈”的鏈主企業,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以及其他4家企業共同完成的《高檔數控機床精度及其穩定性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下,秦川中央研究院、秦川機床研究院、秦川精密裝備公司、秦川測量儀器有限公司、秦川高端齒輪裝備公司5家企業紛紛落戶,一個高檔數控機床集團化産業集群呼之欲出。
資源匯聚 繪就高品質發展“奮進圖”
人才、資金、高校等創新要素的加速集聚,讓灃西新城成為“西部科創皇冠上的明珠”。
發展新質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是灃西新城和西安交通大學探索校地人才合作的創新舉措。按照“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的思路引才聚才,建設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及“三池”互動對接機制,共同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目前,“人才池”累計引進、儲備各類人才103名,“項目池”儲備有人才需求企業33家、項目42個,“資金池”資金規模達5000萬元。
今年2月,西安理工大學科創城簽約選址灃西新城,以“學鎮+産業轉化”的模式,打造學科集群、科研基地、智慧中心和綜合保障四個組團以及校企合作科研轉化中心、校企産業發展基地與相關配套,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預計引進師生員工2萬人,未來帶動人口6萬人。目前,灃西新城已建成西安交通大學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等高校科研平臺,多個研究院、國家級及省市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等科創資源在這裡匯集,為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強大的科創動能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灃西新城以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沃土。設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種子基金、陜西秦創原財金兩鏈融合投資基金、陜西新能源汽車産業基金等多支種子、天使、産業、並購基金,管理規模達51億元,形成了覆蓋科技項目全生命週期的多元基金矩陣,成功投資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業。同時,成立了金融服務專區,引進落戶各類金融機構29家,舉辦金融服務對接活動14場,聯合民生銀行、秦農銀行、建設銀行等,為轄區企業制定專屬服務方案,以“政務服務+金融”為核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今年上半年幫助企業債權融資共1.93億元,並完成4.2億元股權融資。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灃西新城將繼續聚焦企業實際需求,優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品質,滋養創新主體的科創“生態雨林”,助力更多創新“種子”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文/圖 尚雅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