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伴隨著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嘹亮號角,一場場青春洋溢的理論宣講,把黨的創新理論種在幹部群眾心房;一篇篇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鮮活報道,將新時代的渭南故事推向世界;一束束凡人微光造炬成陽,點亮渭南城市新形象;一場場文化活動雅俗共賞,鋪就群眾精神家園的“詩與遠方”……翻開2024年渭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絢麗畫卷,有一種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東秦大地生生不息,催人奮進。
過去一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守正創新、務實擔當,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持續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新篇章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高舉思想之旗 鑄牢信仰之魂
“欲事立,須是心立。”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揚思想旗幟,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理論學習提質增效,理論研究闡釋初顯成效,理論宣講平實務實。
——聚焦“關鍵少數”,理論學習更加深入
市委常委班子帶頭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77次,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15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更加堅定自覺。
強化對各級各單位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的指導,推動制定理論學習計劃、列出學習專題、深入開展理論學習研討。巡聽旁聽4個縣(市、區)黨委、33個市直部門黨委(黨組)和12個縣直部門、鄉鎮(街辦)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
——聚焦拓寬平臺載體,理論闡釋有突破
《新時代文藝的人民性》一文中寫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定義了美的內涵,延展了美的形式。正是他們看似瑣碎普通、點滴平凡的現實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讀懂新年賀詞裏的中國面貌》文中寫道,“新年賀詞裏有日益增進的民生福祉”,並用事實依據為大眾解析了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聚焦渭南高品質發展,推出《渭南日報》理論專版,先後刊發《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等有新意、有深度的理論文章21篇,以基層群眾看得懂、接地氣的語言講述黨的主張、政策、部署。成功申報2024年度省社科專項項目12個,2人獲聘省社科聯特聘專家;立項市級社科項目11個。
——聚焦提升感染力和親和力,理論宣講更“接地氣”
“誰説農民就必須面朝黃土背朝天?”“你會發現鄉村不僅是造夢的廣闊天地,更是圓夢的溫馨家園。”“如今,在渭南,越來越多的青年用實際行動實現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青春夢想。”……一場場朝氣蓬勃的宣講活動走進大街小巷,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成了“講”的主體、“聽”的主角。
專家學者、領導幹部、業務骨幹、先進典型、基層幹部5方面人才“齊上陣”,組建理論宣講人才庫,深入社區、農村、企業、機關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國兩會精神等各類理論宣講活動5200余場次,受眾67萬餘人。
2024年7月,市委宣傳部按照“體制內+體制外”“黨內+黨外”結構,選拔出一批平均年齡25歲的年輕人,創新打造“東秦新青年”新時代理論宣講團,通過青年思維、青年觀點、青年話語,開展線下宣講120場次,開設運營“東秦新青年”視頻號,發佈宣講微視頻42個,傳播量超20萬,讓黨的創新理論“聲”入人心。
壯大主流輿論 匯聚奮進力量
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不斷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持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用一件件優秀作品講述新時代的渭南故事。
——“聲屏報網微端”同頻共振,持續提升新聞宣傳質與效
過去一年,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黨紀學習教育、深化“三個年”活動等重要會議、重大活動,組織各級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開辦專題專欄,刊發稿件1.8萬餘篇(條);召開各類新聞發佈會40場次,發稿1200余篇(條);“學習強國”渭南學習平臺簽發稿件1.7萬餘篇,5437篇稿件被省平臺刊發,915篇稿件被總平臺刊發,中省發稿均位列全省地市平臺頭名。各級主流媒體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渭南樣本”“渭南經驗”“渭南實踐”“渭南探索”的精品力作,多角度展現渭南在經濟發展、城鄉面貌更新、民生和農業發展等領域的蝶變成果。榮獲陜西新聞獎一等獎5個,在各地市中排名第一,獲獎總數位居各地市第二名。
——對外宣傳有聲有色,持續展示多彩渭南
“讚!”2024年6月,“外媒看陜西”活動走進渭南,來自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等27個非洲國家的記者,來渭探訪産業發展成就,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向世界講述渭南故事。
2024年,全市外宣工作亮點頻出:《陜西渭南:以農業合作引航,揚國際傳播遠帆》入選中宣部2024地方國際傳播優秀案例集;系列組圖《老外在渭南:感知黃河文化探訪美麗鄉村》榮獲中非合作論壇“我和中國的故事”中非影像大賽圖片類優秀獎。《老外在中國:我在渭南這十年》多語種外宣片榮獲全省“遇見絲路起點之陜西印記”短視頻大賽一等獎。“世界你好,我是渭南”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和“This isweinan”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粉絲量突破20萬。策劃推出《村裏來了個“洋”親戚》等系列外宣精品,持續向世界展示多彩渭南、精彩渭南。
——“渭南宣傳”守正創新,持續築牢“指尖陣地”
2024年1月,全新改版後的“渭南宣傳”微信公眾號,以平實的話語、年輕的視角、更具“網味”的文字傳遞正能量、贏得大流量。
網絡時代,思潮多元多樣、紛繁複雜,“渭南宣傳”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努力做到“説人話、切熱點、有態度”,用“一顆文心”思考當下,與網友將心比心“話由心生”,在知責擔責中書寫“筆墨青春”。粉絲從渭南本地發展到全國35個城市。網友説:“‘渭南宣傳’是懂我們的。”“好想去渭南看看!”……
如今,“渭南宣傳”已改版一週年,刊發原創文字稿267篇、原創視頻163個,閱讀量超300萬次,逐漸成為社會各界更好地認識渭南、了解渭南、愛上渭南的窗口。
涵養文明正氣 構築精神高地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和靈魂,更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力量。全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涵養文明新風,崇德向善風尚沁潤城鄉。
——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新風正氣
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華山戲法第五代傳承人、90後的賈博濤成立公益講堂免費教學,受益兒童5000余名;面對鉅款,環衛工人劉芳艷毫不動心,等待失主,物歸原主,用凡人善舉傳遞著社會正能量……不斷涌現的“最美”渭南人,于平凡之中見證著偉大,更成為渭南一道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臨渭區解放街道辦被命名為第九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榮登“三秦楷模發佈廳”。我市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6人榮登“陜西好人榜”;2名學生被推薦為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候選人,7名學生被推薦為陜西省“新時代好少年”候選人。
——培養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
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百姓心聚場”、“開學第一課”、書畫作品展、攝影藝術展等“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秦東大地精彩上演,廣大幹部群眾、社會各界人士以各種方式抒發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024年清明節期間,全市廣大中小學生以“緬懷先烈”為主題開展線上線下祭英烈活動;“愛我國防強國有我”渭南市第二屆中學生國防知識大賽豐富了國防教育實踐載體,增強了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強國強軍的責任擔當;依託渭華起義紀念館、王尚德烈士陵園等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在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力量。渭華起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評為全省唯一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
——培樹文明實踐新形式,助力文明城市建設
“你看,這兩個公益宣傳欄上都貼著小廣告。”“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晚上噪音擾民,請問工期什麼時候結束?你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2024年3月,“我的城我守護”千人觀察團志願服務活動啟動,在全市搭建起市、區、社區三級文明志願觀察平臺,面向社會廣泛招募了1165名觀察員走街串巷,圍繞社區治理、環境衛生等問題,以“挑刺”的方式服務文明城市建設。
持續培育文明新風,依託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十百千”創評項目,3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被評定為示範站。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市
一年來,立足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文化強市建設步伐持續加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不斷增強。
——文藝文化創作精品迭出
“大美秦音,閃耀古都。秦聲秦韻,傳唱千年。”2024年11月11日晚,為期11天的第十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西安落下帷幕,由渭南市秦腔劇團聯合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的大型秦腔現代戲《根據地》獲特別推薦劇目獎。在陜西省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根據地》獲“優秀作品獎”。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2024年,全市文藝創作碩果纍纍:長篇紀實文學《行走黃河太華間》出版發行,新編秦腔歷史劇《虞姬別霸王》完成首演,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全國院線上映,廣播劇《不穿軍裝的老兵》在中國之聲、浙江、湖南等多家廣播電視臺播出……各類文藝創作勇攀“高峰”,精品佳作次第亮相。
——文化産業活力迸發
2024“一帶一路”印刷包裝産業發展大會舉行,來自印刷包裝行業的知名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代表、知名企業代表齊聚渭南,聚焦全球印刷包裝品牌建設話題,推動渭南印刷包裝創新鏈、科技鏈、合作鏈、共贏鏈的全鏈條發展。大會當天,吸引500余家印刷包裝企業參加,簽約重點項目24個,100余家國內媒體和1000余家國外媒體關注報道。
目前,渭南已形成以陜西北人為龍頭、科賽機電等44家重點企業為主的印刷裝備製造産業集群。渭南生産的高端凹版印刷機、印刷機械控制系統等産品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70%。
2024年,我市堅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重點圍繞強鏈延鏈補鏈,推動印刷包裝産業做強做優做大,為全市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截至2024年底,全市規上文化企業67家,營業收入37.7億元,同比增長9.09%。實施打造千億級文旅産業三年行動,新增4A級景區1個,旅遊綜合收入增長17.9%。
——公共文化空間拓展延伸
“放電影的來了!”2024年9月的一天,臨渭區崇凝鎮線王村村民紛紛拿上自家凳子,向電影幕布前方聚攏,一輪圓月、一塊幕布、一台放映機、一束燈光,點亮了村民的夜生活。
2024年,我市把公益電影放映列入“四送六進”文化惠民工程,創新“公益電影+”活動形式,融合更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為群眾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鄉村文化振興賦能。目前,全市有150支電影放映隊活躍在城鎮鄉村,覆蓋2000多個行政村和社區,全年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8萬餘場次。
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過去一年,全市先後舉辦“龍騰賀歲家國祥瑞”春節聯歡晚會、“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正月裏·新春文化大廟會”活動、渭南市群眾文化節等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場。年年有新意、歲歲有亮點,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高品質“文化盛宴”。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挖掘深厚文化底蘊,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持續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生活更加豐富。
過去一年,全市成功查辦非法印製銷售盜版出版物等“掃黃打非”案件8起,開展規範文化市場集中整治行動30次,用力築牢文化市場安全屏障。從嚴整治網絡亂象,依法依規處置有害信息2800余條,有力築牢網絡安全防線。
又踏層峰望眼開,更揚雲帆立潮頭。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新的一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牢記囑託、銳意進取,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著力推動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新作為,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陜西日報記者 任曉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