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遊客在陜歷博秦漢館參觀遊覽。(資料圖片)
市民遊客身著古裝在陜歷博秦漢館門口“打卡”。(秦漢新城供圖)
5月19日,記者從秦漢新城管委會獲悉,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以下簡稱“陜歷博秦漢館”)開館一年來,累計接待遊客約150萬人次。這座“出道即頂流”的博物館,讓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持續“火出圈”。
博物館“頂流”的獨特魅力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遊新風尚。時間回到2023年12月29日,陜歷博秦漢館試開放。極具話題性的陜歷博,建築即展品的秦漢館,加之眾多文物首次亮相,秦漢館迅速成為人們探尋秦漢曆史、感受古老文明魅力的熱門地點。僅2024年元旦假期,就接待觀眾3.06萬人次,佔陜歷博總接待量的50%以上,成為假日期間全省熱門博物館之一。
202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此成功舉辦,秦漢館正式開館,除了基本陳列“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城與陵”“技與美”兩個專題陳列也揭開面紗。1500余件文物,90%為首次展出。既有秦兵馬俑、杜虎符、鎏金銅蠶等知名度較高的文物,也有綠釉孔雀燈、灞橋紙等較少展出的精品文物。多媒體裝置與具象化文物相配合,營造空間沉浸感,增加互動性,形成張弛有度的觀展節奏。
每一步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秦漢館像一座展現秦漢文化藝術的寶庫,吸引了大量市民遊客慕名而來,流量不斷。“第一次逛秦漢館,還是蠻震撼的。”“太震撼了,入場像上朝。”眾多網友也在各種網絡平臺曬感受、出攻略。
據統計,正式開館至今,陜歷博秦漢館已累計接待觀眾約150萬人次。為了更好滿足觀眾參觀需求,秦漢館開啟“超長待機”模式,取消閉館日,每日延長開放時間,每天預約量增加到2萬人次。在這裡,博物館不單是展示欣賞文物的場所,更成為推動區域發展、刷新西安城市名片的一劑“強心針”。
重塑城市空間價值
兵馬糧文創、瓦當咖啡、寶廂漢服,饃都加油站、關中老碗、秦朝來客……在陜歷博秦漢館南廣場,已匯聚近10家融合文旅服務、文化文創、特色餐飲等業態的店舖,讓遊客在沉浸式感受秦漢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獲得更為豐富的遊玩體驗。
一座博物館,正喚醒沉睡千年的遺址,重塑著城市空間價值。
“‘五一’以來,業績穩步上升。”西安十三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運營副總師歌介紹,兵馬糧文創秦漢館店集打卡集章、限量手辦首發、文創産品展示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秦漢館的持續火爆,門店業績也較為可觀,“隨著閉館日取消、開放時間延長,我們也適時開放夜場,整體情況不錯。暑假是研學高峰,業績還會攀升。”
一旁的瓦當咖啡店,適時推出以鎏金銅蠶為主元素的趣味滑動尺,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把秦漢文化帶回家,變成一段可以觸摸、品味的文化記憶。
在陜歷博秦漢館北側的全國文明村——劉家溝,因劉邦守陵人而得名。村裏辦起20家農家樂,接待絡繹不絕的訪古遊客。“生意比之前好。我把店整體裝修了,‘五一’重新開業的。”2號院興興驢肉館老闆竇武,言語間掩飾不住興奮。
一年來,秦漢人與秦漢館的雙向奔赴,也在持續上演。
窯店村村民何銀紅,擔任文保員20多年,兼職做起導遊,“抓一把黃土都是歷史,講解時,自豪寫在我的臉上”。窯店街道秦苑七路社區社工李亮,利用休息時間查文獻、看論文、學文章、拜名師,在志願講解練習中不斷提升業務能力,逐漸收穫遊客好評。一年來,李亮每天往返于社區和陜歷博秦漢館,風裏雨裏從未間斷。
西安北線旅遊新名片
秦漢兩朝,共同書寫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璀璨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賦予這片土地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和人文底蘊。以生態環境為基底,以文化傳承為內核,一年來,秦漢新城以陜歷博秦漢館開館為契機,聚焦文化旅遊主導産業,傾力打造西安北線旅遊目的地。
一年來,陜歷博秦漢館開館,際華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建成投用,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全新開放,連接古今的大漢紫道驚艷亮相,龜寵樂園、渭河生態景觀帶旅遊服務驛站陸續開放……秦漢新城文旅産業“整體策劃、點狀突破、橫向拓展、串珠成鏈”發展目標初見成效。
作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陜歷博秦漢館的“龍頭”帶動和輻射效應正逐漸顯現。2024年5月以來,秦漢新城接待遊客1006萬人次,同比增長11.26%。
在大秦文明園,秦漢館、秦文明廣場、龜寵樂園、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串聯起秦漢曆史文化主軸;五陵原上,大漢紫道、張裕瑞那城堡酒莊、際華冰雪·西安冰雪中心、秦漢國際馬術中心、王府井奧萊·西鹹小鎮,串聯起垣北文旅商體綜合遊覽路線;渭河畔,渭河湖泊濕地公園、渭河濕地公園和蘭池驛、朝陽驛、石橋驛、秦苑驛、秦宮驛、正陽驛等旅遊服務驛站,串聯起18公里渭河生態景觀帶,繡出不同季節的最美色彩。
春賞花、夏消暑、秋觀葉、冬戲雪,歷史文化遊、生態田園遊、運動休閒遊,一年四季,皆有美景,“秦漢文旅”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徵。
時至今日,西安向北,跨過渭河,更多人感受著秦漢新城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也為秦漢文旅産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于忠虎 呂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