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
2025-07-28 21:01:3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把咱村新返鄉的大學生都拉到群裏來。”

  今年以來,延安市黃陵縣各村的微信群裏又迎來一批“年輕血液”的加入,讓鄉村發展的脈搏愈發強勁。

  年輕人的就業成才,是家事也是國事。今年,黃陵縣出臺《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及創業創新推動鄉村振興三年行動方案》,推出13項28條支持政策,以人才振興為抓手,緩解本土學子就業壓力、減輕群眾負擔,掀起大學生返鄉熱潮。

  曾經遠走他鄉的“種子”,如今回歸故土,用青春澆灌家鄉的振興之花。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1

黃陵特色産業發展蓬勃

  歸鄉:鄉愁感召化動力

  “接到村書記電話的時候,我倍感親切。”張成是黃陵縣橋山街道道南村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從事短視頻、直播帶貨等互聯網工作。

  “新建高標準‘五新’果園、固定資産投資100萬元以上、面積達到30畝以上的,每畝獎補8000元……通過直播或電商平臺銷售黃陵農産品、文旅産品的,按照單品銷售額的5%給予獎補……”看到這些實打實的激勵政策,張成眼前一亮。

  “我從小就愛吃咱黃陵的蘋果,夢想就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蘋果産業基地,用標準化、機械化、科學化托舉的夢想果園。”蘋果是張成的鄉愁,有了這些激勵政策的支持,

  張成下定決心返鄉創業,成為一名“新農人”。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2

返鄉大學生的“新農人”大棚栽種項目

  和張成一樣返鄉的還有店頭鎮魯寺村葛小利。

  今年,她也成了“三年行動”相關政策的受益者,“這讓我更有底氣和信心繼續在村裏工作,更好地服務群眾。”葛小利對在家鄉的工作信心滿滿。

  早些年,葛小利辭掉了工作選擇回鄉,成為一名90後村“兩委”班子成員。“剛回來的時候,朋友和同學都説沒前途,不如在大城市發展好,我自己心裏也很糾結。”回憶當初,葛小利坦然道。

  “在現行村幹部補貼標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歷給予1000-3000元學歷補貼……”了解到新出臺的政策後,葛小利愈發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縣上對我們這些返鄉回來的非常重視,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總是關懷備至,不僅方便我們照顧家裏,也實現了回報家鄉的夙願。”

  鄉愁,不再是遙遠的山水,不再是遠方的思念,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鄉愁歸來,擼起袖子,正在為黃陵的鄉村振興擘畫屬於他們的青春篇章。

  初識:貼心服務助成長

  大學生帶來新氣象,也面臨與鄉村傳統觀念的“磨合”。雙龍鎮杜洛尾村兩名返鄉大學生一開始因對村情了解不深,在村務處理和項目實施中出現了溝通不暢、對接不力等“卡殼”情況。

  “我們安排村裏的老幹部、老黨員為他們提供‘一對一’幫帶指導,協助填報《就業創業審批表》,處理申報中遇到的問題,帶領他們入戶走訪,了解村情實際,這些年輕人頭腦清晰,有幹勁,只要有人帶,很快就能進入角色。”對於如何讓這些返鄉大學生更好地創業發展,雙龍鎮杜洛尾村黨支部書記姚安安已經有了經驗。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3

雙龍鎮召開大學生返鄉就業及創業創新見面會

  另一方面,杜洛尾村還會通過召開交流座談會、經驗分享會等形式,讓返鄉大學生和群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驗和觀點,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幫助解決後顧之憂,真正實現“雙向奔赴”。

  “沒想到一切進行得這麼順利,除了熱情還有包容與理解,經常讓我心存感激,我一定會用自己的所學,身體力行,讓家鄉越來越美好。”今年25歲返鄉歸來的趙冰充滿幹勁。

  從政策流程指導到村情民情熟悉,從思想觀念溝通到實際問題解決,黃陵縣用細緻服務為返鄉青年鋪路,幫他們安穩跨過“水土不服”這道坎。

  成業:創新實踐激潛能

  “新農人”的崛起,為黃陵的鄉村振興事業插上了科技騰飛的翅膀,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直播的“新農人”已成為黃陵鄉村振興主力軍。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4

現代化“五新”果園基地

  “一開始會有很多鄰裡長輩不理解不信任,認為我們是‘亂造錢’‘瞎折騰’。”起初,張成在推廣滴灌、無人機等新技術的過程中也曾遭受質疑,“縣裏的農業部門帶著我們為村民們宣傳講解,一遍遍講思路、説技術,最終贏得了鄉親們支持。”

  如今,張成的現代化“五新”果園基地已達313畝,配備了智慧水肥系統、專業機械和技術人才,在此基礎上,他還打造了獨特的窯洞特色農家樂、非遺文化傳習基地,讓生態種植與文化體驗深度融合。

  “作為當代青年,熱愛家鄉,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用實際行動推動‘農業繁榮,農村和諧,農民富裕’三農願景早日實現。”談及未來,張成熱血沸騰。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5

張成線上直播銷售家鄉農産品蘋果、翡翠梨

  在黃陵像張成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寇澤祥回村創辦綠益牧種養殖家庭農場;孫娜建成面積30余畝的田園綜合體;孫健投資500余萬元,註冊成立陜西穗科智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實施中藥材加工、養生保健茶研發項目……

  “這些大學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隆坊鎮黨委副書記王永強説。

  截至目前,黃陵縣已吸納39名大學生返鄉就業,其中18人進入村“兩委”,9人任果業技術員或科技特派員,12人入職涉農龍頭企業。

  “他們把城市經驗與鄉村資源結合,搞電商、做文旅、推廣智慧農業,讓鄉親們明白農産品也是有品牌、有故事的商品。”阿黨鎮丁村黨支部書記高生玉的話,道出了返鄉大學生帶來的新變化。

  發展:長效機制築根基

  “吸引大學生返鄉不易,留住並成就他們更難。”黃陵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清喜説,“我們著力構建政策牽引、平臺賦能、暖心服務等五大長效機制,確保人才‘回得來、待得下、幹得好、有奔頭’。”

  黃陵縣通過強化政策牽引,從就業、創業、創新三方面出臺“真金白銀”的鼓勵激勵政策,築牢“留得住”的保障基石;突出平臺賦能,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農産品深加工等特色産業方向,為返鄉人才提供“能發展”的廣闊空間;構建培育體系,為返鄉人才配備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資深村幹部等進行指導,鼓勵他們通過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激活返鄉人才內生動力;優化暖心服務,在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保姆式”幫助支持,提升歸屬感幸福感;完善動態反饋迭代機制,定期對各項引才、留才、用才政策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及時對政策進行動態調整、優化和升級,確保政策始終精準有效、充滿活力。

延安黃陵:青春力量紮根鄉土 共繪鄉村振興新篇_fororder_1·6

包村領導宣講大學生返鄉政策

  “我們縣委縣政府出臺此次政策的重點在於以‘資金池+服務池’雙核驅動,要用‘資金池’的剛性大大降低投資創業風險,用‘服務池’的柔性提供全流程保障,兩者協同形成‘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可持續模式,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幹掀起大學生踴躍返鄉發展熱潮,真正形成了返鄉人才‘引育留’的良性循環。”談及政策重心,李清喜補充説。

  按照規劃,到2025年底,黃陵縣將吸引100名以上大學生返鄉,努力培育農業技術人員、扶持創業主體、建設科技基地,讓更多青春力量在鄉土綻放。

  鄉愁不遠,故土情深。越來越多黃陵青年帶著赤誠回歸,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裏,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時代答卷。(文/龍欣妍 圖/黃陵縣委組織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