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絲”拉長富民産業鏈
2025-08-08 10:45:38來源:群眾新聞網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一根絲”拉長富民産業鏈

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打造的萬畝桑海(7月26日攝)。

  盛夏,正值夏繭豐收的時節。在石泉縣,一筐筐潔白飽滿的蠶繭運抵收購點,蠶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石泉縣是我國西部第一蠶桑産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近年來,石泉縣立足資源稟賦,推動蠶桑産業從傳統種植養殖向技術集約、綠色可持續轉型,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讓産業煥發新生機。2024年,全縣蠶桑産業總産值達19億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

  ■ 蠶桑産業助農增收

  7月26日早上,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蠶繭收購站裏,蠶農將籮筐裏的蠶繭倒進分揀臺。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驗收、抽檢、過秤、定價、開票。

  “20多天前,我們給合作的蠶農發放了蠶種,對收穫的蠶繭實行保底收購並加工生産。”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邱明瑩説,公司還為蠶農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帶動3600余戶蠶農利用閒置的堂屋、廂房養蠶,獲得穩定收入。

  蠶農吳先剛拿著剛結算的蠶繭收購票據,笑得合不攏嘴:“這一批次我養了5張蠶,收了400多斤繭,賣了8000多元,下一批次我打算多養幾張。”

  在石泉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戶搭上産業發展快車。

  7月26日,在池河鎮雙營村共享蠶室,村民正采收著飽滿的夏繭。

  雙營村黨支部書記譚安説,為破解傳統家庭養蠶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村“兩委”牽頭流轉10畝桑園,將閒置的雙營小學6間教室改造成共享蠶室,並引入養蠶新設備,不僅保障了養蠶成功率、增加了批次、提升了品質,每張繭還能多收益500元。

  目前,該村共享蠶室已吸納2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從事桑葉採摘、蠶室管理等工作,戶均年增收超萬元。村民還能在周邊桑園務工,形成“流轉土地收租金、基地務工掙薪金、養蠶賣繭得現金”的增收模式。

  ■ 科技為産業提效能

  8月4日,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智慧化養蠶工廠的廠房裏,機械臂靈活投喂桑葉,數字化大屏實時顯示溫度、濕度等數據。這座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每批次50張小蠶共育、中蠶飼養工作僅需8名技術工人,效率遠超傳統養殖模式。

  “智慧化共育技術讓蠶寶寶在恒溫恒濕環境中生長,縮短了養殖週期,提升了蠶繭品質。”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宋世兵説。

“一根絲”拉長富民産業鏈

7月26日,在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蠶繭收購站,工作人員對蠶繭進行質檢。

  近年來,石泉縣持續運用科技手段,推廣新型標準化、智慧化養蠶模式,推動傳統蠶桑産業轉型升級,通過探索“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殖”模式,將蠶分為小蠶、中蠶、大蠶3個階段精準餵養,並細分生産環節,延長小蠶共育時間,使全年養蠶批次從3批次提高到6批次至7批次,帶動8000余戶蠶農輕鬆養蠶。

  池河鎮五愛村養蠶大戶劉為定説:“我從共育點領回的大蠶養10多天就能結繭,新安裝的升降式蠶臺讓蠶室空間利用率大幅提高。我一年能收入8萬多元。”

  科技賦能帶動蠶桑産業鏈不斷延伸。繅絲企業的智慧化生産線將蠶繭加工成高端生絲遠銷歐洲;桑葉茯茶、桑葚酒等深加工産品年産值超億元;蠶絲被、桑葉代餐粉等獲國家專利,桑枝菌菇打入一線城市超市……目前,石泉縣已培育小蠶共育示範點24個、現代化養蠶工廠20個,引進和培育蠶桑關聯企業22家,構建起覆蓋育種、養殖、繅絲加工、文旅融合的全産業鏈。

  “從一粒繭到一根絲,再到各種各樣的加工品,隨著附加值大幅提升,蠶桑産業正逐步邁向高品質發展。”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姚程傑説。

  ■ 萬畝桑園鋪就生態路

  7月26日,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研學基地裏,20多名來自西苑社區的孩子跟著志願者體驗用蠶絲拼貼畫,參與採桑喂蠶、製作蠶絲扇等活動。不遠處,萬畝桑園綠意盎然,民宿、農家樂間遊客穿梭。

  “我們立足産業發展基礎,推進蠶桑農文旅融合發展。”池河鎮宣傳委員劉垚説,借力“中國·金蠶小鎮”建設機遇,明星村流轉2300畝土地打造萬畝桑海,盤活閒置農房改建接待設施,配套“天空之鏡”等遊樂項目,建成桑海景區;開發精品民宿、篝火夜市等業態,打造桑品種博覽園、桑果採摘園等項目,構建“蠶桑+文旅”雙産業模式,形成集農業生産、工業加工、生態休閒于一體的綠色經濟産業鏈。

  桑園變景區、舊宅變民宿、農民變股東,傳統農業村成了旅遊示範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截至目前,明星村共吸引帶動20多戶外出群眾返鄉創辦農家樂、精品民宿及手工作坊,1600余人融入産業鏈,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步,石泉縣將繼續以‘鎏金銅蠶’為獨特符號,通過科技賦能、産業融合及多元化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構建現代蠶桑産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石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夏玉剛説。(文/圖 群眾新聞記者 齊珂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