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張雨晨):“人得其誠,水得其甘,曲得其時……”位於西安市鄠邑區的龍窩酒文化博物館內,九句鎏金釀造口訣在青磚墻上流轉生輝。8月12日,隨著20國駐華外交官踏過浸潤百年酒香的青石板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古井潺潺水聲中悄然啟幕。
駐華外交官參訪龍窩酒博物館
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酒文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當地風土人情的關鍵窗口。龍窩酒坊作為“秦地古酒文化傳承縮影”,集中、完整、生動地保存和展示了這一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要素與傳承脈絡,從釀酒的原料選擇、釀造工藝到酒器的使用、飲酒的禮儀,都體現著秦地酒文化的精髓。
龍窩書院
駐華外交官一行了解龍窩酒歷史文化
非遺傳承人向駐華外交官們詳細介紹了古法釀酒的過程,從原料的篩選、發酵的控制到蒸餾的技巧,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駐華外交官們聽得聚精會神,不時提出問題,對古法技藝的保護和文化傳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韓國參贊具芝英感慨道:“這樣的傳統技藝太珍貴了,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保護好這些人類的寶貴財富。”
酒液入喉的溫熱,恰如文化交流的溫度。龍窩酒文化中,“無酒不成禮”的待客之道與“酒過三巡話真情”的交際哲學,讓外交官們感受到東方酒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我們國家,酒也常用於節慶,但秦地酒文化中對‘時’與‘地’的敬畏,值得我們好好研究。”津巴布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潘迪賽·馬耶拉在品嘗完用古法釀造的龍窩酒後感慨。
駐華外交官參觀酒器館
薩摩亞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裡納“打卡”龍窩酒
駐華外交官品鑒龍窩酒
泥塑展現制酒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鄠邑區的文化基因也遠不止于酒香。歷史上,渼陂湖畔曾留下李白、杜甫、岑參等唐代詩人把酒吟詩的千古名句。如今,當地以 “詩酒文化” 為核心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在龍窩酒文化博物館的酒器館內,駐華外交官們與 “李白” 扮演者共誦《將進酒》,還體驗書法創作,感受“詩酒趁年華”的意境;到了龍窩酒文化記憶館,非遺匠人用雙手捏出釀酒、耕作的場景,將農耕記憶轉化為可觸摸的藝術。
西安龍窩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明理介紹,龍窩酒文化博物館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及特色酒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正如薩摩亞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裡納評價的那樣:那些可觸摸的歷史、可品嘗的古法滋味、可參與的民俗體驗、可帶走的文化,共同讓傳統文化變得“活”起來。這種“文化+旅遊+農業”的融合模式,正為鄠邑區注入新活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