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科技參贊汗·穆罕默德·瓦齊爾:科技可持續發展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命題
2025-08-15 16:35:0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十余國駐華外交官共赴“一帶一路”科技盛宴 跨境創新合作再繪新篇_fororder_008

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科技參贊汗·穆罕默德·瓦齊爾進行視頻演講

  8月14日,“古今交響 一見鐘秦”駐華外交官科技創新合作(西安)分享會在西安舉行。會上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科技參贊汗·穆罕默德·瓦齊爾通過視頻的方式,以《科技可持續發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命題》為題進行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親愛的外交官們、領導們、專家們、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我想説明的是,我本應親自到場與大家相聚,但由於北京使館有緊急事務,只能以錄製視頻的方式發表演講。

  我謹代表巴基斯坦駐華使館,向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表示衷心感謝,感謝你們邀請使館作為外國駐華使團代表參與“古今交響 一見鐘秦”活動,讓我們有機會探索美麗的陜西,並在共同關注的領域開拓合作可能。同時,我向主辦方與協辦方致以祝賀,感謝你們的精心安排讓此次活動取得豐碩成果。期待未來能舉辦更多此類活動,不僅深化與中國的聯繫,更加強與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紐帶。

  能在這場重要會議上發言,我深感榮幸。我今天的主題是:《科技可持續發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命題》。

  當下我們正處於全球科技革命與共享發展時代的交匯點,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科技不僅是創新的工具,更是國家間合作的橋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信任的基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構想的現代絲綢之路,遠不止是貿易通道。這是一種集體進步的願景——其中的基礎設施既包括實體設施,也涵蓋數字基建;而互聯互通則包含數據、人才與思想的流動。

  面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糧食安全以及經濟不平等這些全球性挑戰,唯有通過可持續的科技合作,我們才能找到持久的解決方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資源、能力和需求上各有差異,但共同的願景將我們凝聚——通過科技與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接下來我想聚焦兩項技術,它們在連接“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共贏合作與發展方面潛力巨大: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命科學。

  眾所週知,人工智能已在“一帶一路”夥伴國的關鍵領域發揮變革作用: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被應用於智慧灌溉、病蟲害檢測和産量預測,幫助農民應對氣候壓力;在城市發展中,人工智能支持快速發展的城市構建智慧交通系統、提升能源效率並保障公共安全;在災害管理方面,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助力各國預測和應對洪水、地震與流行病;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賦能的平臺為欠發達地區提供低成本的遠程學習機會。

  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人臉識別和機器學習框架等方面,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技術轉移和聯合研發提供了巨大機遇。

  同樣具有變革意義的是生物技術、基因組學、精準醫學和生物信息學的進步。“一帶一路”國家已在該領域開展令人鼓舞的合作,例如:中國與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多個“一帶一路”國家聯合開展疫苗研發和臨床試驗;依託移動醫療平臺構建公共衛生監測系統; 推動醫學研究人員和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跨境交流。

  朋友們,這些不僅是科學突破,更是團結協作與共克時艱的體現。

  巴基斯坦與中國在各個領域都保持著緊密合作。兩國現有的科技合作涵蓋人員交流、經驗與知識共享、聯合研究、機構聯動、技術開發等方面,旨在構建中巴科技共同體。近期,雙方同意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將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能源等新興技術納入合作範疇,助力兩國發展與繁榮。

  中國科技企業正積極與巴基斯坦企業合作,在中巴經濟走廊2.0高品質發展進程中加速科技合作,共同打造中巴創新走廊。

  雙方認識到研究與創新在推動可持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同意通過在地球科學、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新材料、新能源、食品與農業、健康與醫藥、信息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深化合作。

  中國通過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中巴經濟走廊及其他雙邊機制下的中國政府項目,為巴基斯坦科研人員提供能力建設機會。

  兩國已在災害管理、農業、健康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建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雙方高校和研發機構之間合作密切,目前有超過2.9萬名巴基斯坦學生在中國高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兩國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的合作成效顯著,該領域合作有助於彌補巴基斯坦的産業技能缺口、提高勞動力生産率並支撐長期經濟發展。

  為確保新興技術、生命科學及其他重要科技領域的可持續與包容性應用,我提議,在座的各使館代表以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使館可考慮通過以下關鍵路徑推進沿線國家間的跨國科技與創新合作:建立聯合創新中心;搭建跨境數字基礎設施;制定人工智能開放數據與倫理框架;實施人才交流計劃;構建包容性技術轉移機制。

  科技的可持續發展並非零和博弈,而是一項集體責任。我們必須避免全球科學體系的碎片化,轉而推動構建統一的創新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合作重於競爭,互學互鑒優於單邊突進。

  讓我們從古老的絲綢之路中汲取靈感——它不僅是商人的網絡,更是數學家、醫師、天文學家和發明家的交流平臺。今天,讓我們成為他們的繼承者,共同致力於打造這樣一個未來:科技成為和平的工具、公平的載體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柱。

  最後我想説,我們8月11日參觀的長安先導産業創新中心,或許能成為我們與陜西科技機構開啟合作的起點。

  謝謝大家!

  中巴友誼萬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