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技術一直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當前,科技創新正活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
八月長安,古韻與新知交融。8月14日,薩摩亞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裡納、哥倫比亞駐華大使塞爾希奧·卡夫雷拉、斐濟駐華大使李振凡、津巴布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潘迪賽·馬耶拉等十余國駐華外交官與各界代表齊聚長安先導國際創新人才交流中心,共同參與“古今交響 一見鐘‘秦’”駐華外交官科技創新合作(西安)分享會,科技精英與優秀科創企業代表齊聚,以科技為紐帶共商國際合作大計,感受著從陜西迸發出的科技創新“最強音”。
分享會現場
成果為證:務實合作彰顯科技魅力
走進長安先導創新中心的企業微型展覽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精準互動、巡檢機械狗靈活移動、多場景無人機整裝待發、3D醫療列印技術栩栩如生……24家科創企業帶來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突破性成果,生動詮釋著西安從“歷史古城”向“未來之城”的蛻變密碼。
駐華外交官一行在微型展覽區參觀智慧巡檢狗
“這些前沿科技讓我大開眼界,更看到了合作的廣闊空間。”科特迪瓦國防武官阿達馬・科內的感慨道出了多國外交官的心聲。薩摩亞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裡納當場“下單”低頻電理療産品,“中國生物醫療産品的品質令人信賴”。參展企業西安富沃德副總經理黃恩的話語更顯信心:“依託長安先導平臺,我們期待讓無人機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讓更多中國科創産品走向世界。”
駐華外交官正在傾聽展區工作人員講解
薩摩亞駐華大使盧阿馬努韋・馬裡納(右)正在參觀展品
韓國駐華參贊具芝英(右二)與機器人互動
一個個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印證著科技合作的務實成效。長安先導創新中心正以“資源與需求匹配,能力與服務兼備”的精準服務,成為科創企業成長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加速器”,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強大引擎。另一方面,本次大會是陜西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積極探索,更彰顯了中國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全球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大國擔當。
平臺為基:創新聯合體構築合作樞紐
坐落于古都西安的長安先導産業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便肩負著特殊使命。作為聚焦航空航天、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領域的新型創新聯合體,它充分發揮西安科技資源富集、創新實力強勁的優勢,在“資源對接、能力共建、服務保障”上精準發力,為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新質生産力搭建起堅實平臺。
近年來,在西安城發集團的打造下,創新中心已成為連結全球創新資源的關鍵節點: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在此集聚,跨國創新項目落地生根,“資源—技術—産業”的轉化鏈條日益暢通。當前,長安先導探索出的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路徑,不僅為西安科創發展注入“加速度”,更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中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樣本。
長安先導生命科學産業創新中心長安先導生命科學實驗室
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全球創新資源的樞紐,西安正以長安先導等平臺為支點,加速實現從歷史文化名城到科技創新高地的跨越,同時又體現著陜西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的主動作為,更是中國為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築牢“硬支撐”的責任擔當。
開放為要:共築跨國科創合作走廊
當前,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塑造未來,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引擎。大會上,西安西圖之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洋展望:“第四次工業革命下,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以科技開放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是始終如一的鮮明表態。西安同樣在努力踐行科技開放、落實科技外交的重大使命,“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開放合作書寫科創新篇。”西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李敏的致辭,道出了這座城市的使命擔當。
主旨報告環節,多國專家共話科技外交關鍵。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科技外交專家委員會中奧專委會主任委員雷風雲強調,中歐合作需秉持“民心相通、合作共贏、開放包容”理念,讓“科技之光”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之路;巴基斯坦駐華參贊汗·穆罕默德·瓦齊爾則明確表示:“科技可持續發展是集體責任,中巴正加速打造創新走廊,為經濟走廊2.0注入科技動能。”
在沙龍討論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副總裁吳曉虹提出,媒體要當好創新生態“連接者”,讓“實驗室”與“産業鏈”“全球網”同頻共振。活動凸顯人才在科技合作中的核心作用,中外青年科學家互派交流、聯合研究及科技管理人才培訓項目,正為各國培養發展中堅力量,推動實用技術跨國轉移,深化民心相通。
沙龍討論會
從單項技術合作到創新生態共建,陜西正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積極構築“一帶一路”跨國科創走廊,讓科技創新成為共建國家共同發展的“金鑰匙”。
人才為本:夯實合作發展民意根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大會現場發佈的 “長安先導海外精英人才招募計劃”,由西安人才集團副總經理蔡延東詳細解讀核心內容與實施路徑。
該計劃包括以生態思維構建人才發展新範式;以系統服務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創新推出“三維賦能”服務體系,為人才提供從落腳到紮根的全鏈條解決方案;以全球視野搭建開放合作大平臺,圍繞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推出第一期高層次人才崗位需求。
“長安先導海外精英人才招募計劃”全球發佈儀式
當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人才外交之夜活動讓各國科技人才齊聚交流。稅務、仲裁、金融等多領域代表分享專業見解、推介創新産品,9 家科技企業開展項目路演,與駐華外交官、行業專家深入交流,為合作搭建橋梁,進一步拓寬了“一帶一路”科技人才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全新打造科技外交的新範式。
如今,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簽署多項科技合作協定,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遍佈各地,創新要素在開放合作中自由流動。未來,中國將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以更開放的姿態匯聚全球智慧,讓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古絲路駝鈴聲聲未遠,新絲路科技合作正酣。從西安發出的科技創新“最強音”,正沿著“一帶一路”跨越山海,奏響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華章。(文/圖 龍欣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