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阿宮劇團參賽劇目《王魁負義》
演員正在化粧
演出前演員做準備
演員在臺上演出
楊升娟表演節目
演員與外國友人互動 (本版照片由本報記者 李沛華 見習記者 馬周寧 攝)
千年古韻激蕩文化強音,百團梨園競奏盛世華章。
渭南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是秦腔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裡,梆子敲響同州古韻的晨鐘,板胡揉入渭水濤聲的雄渾,將東府千年的文明積澱,凝作高亢處響遏行雲、婉轉時如泣如訴的秦腔藝術。
9月6日,這方戲曲熱土迎來了一場全民參與的藝術盛會——由中共渭南市委宣傳部、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臨渭區人民政府、富平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渭南日報社、渭南廣播電視臺、陜西華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渭南市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渭南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的渭南百團戲曲聯賽在富平中華郡隆重啟幕。
本次戲曲聯賽9月6日至30日在富平中華郡精彩上演;10月4日至7日,在渭南市臨渭區中心廣場舉行頒獎禮與優秀劇目展演。本次百團戲曲聯賽覆蓋全市各縣(市、區),由專業院團、民營院團、班社和眾多戲曲愛好者同臺競藝,是渭南近年來規模最大、輻射最廣、參與度最高的一次藝術盛事。
戲聚渭南 看“名家”“新秀”同臺
9月6日16時,富平中華郡文化旅遊景區已是一片熱鬧景象。距活動開始還有兩個小時,觀眾區已經坐滿了戲迷。
“2025渭南百團戲曲聯賽,正式啟動!”當宣佈活動啟動的話音落下,現場剎那間沸騰起來,歡呼聲此起彼伏。
18時整,鑼鼓聲響,《盛世梨園》震撼開場。渭南市秦腔劇團72位演員以精湛的技藝點燃全場。鏗鏘的鑼鼓聲與激昂的板胡聲交織,高亢的唱腔響徹雲霄,贏得陣陣喝彩。
本次活動還特邀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富平籍著名秦腔演員楊升娟回鄉表演。“富平的柿子紅呀紅,紅透了渭水畔的秋”,楊升娟演繹了歌曲《柿子紅了》,深情讚美富平柿餅的甜蜜,以激蕩的旋律歌頌家鄉富平的美麗。隨後,在與觀眾的熱情互動中,楊升娟即興演繹了秦腔《庵堂認母》片段,歌聲未落,台下已是一片喝彩聲。
活動中,楊升娟特意帶來了“10後”的戲曲“新苗”7歲的薛梓祎,小小年紀的薛梓祎是陜西少兒戲曲小梅花獎的獲得者。兩人的同臺,生動演繹了秦腔戲曲“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薛梓祎提著戲裙上臺,表演了秦腔《拾玉鐲·喂雞》選段,其身段靈活,唱腔激昂,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都透著專業演員的素養,贏得滿堂喝彩。
“秦腔是陜西人的精神符號,是刻在骨子裏的鄉愁。”楊升娟在表演後表示,“‘渭南百團戲曲聯賽’不僅是一次文藝盛會,更是一次文化覺醒與精神重塑的契機。秦腔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它得有人唱、有人聽、有人愛,才能傳下去。這個活動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看到現場這麼多觀眾,我特別高興。讓我欣慰的是看到這麼多孩子喜歡秦腔、學習秦腔,也相信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傳承下去。”
文化交流 當外國人遇上秦腔
臺上,精彩的秦腔演繹贏得陣陣掌聲。
台下,中外文化交流格外吸引眼球。
這場秦腔盛宴成功吸引了一批“特別”觀眾。
他們是一批來自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的外國留學生。據留學生Efojhe介紹,他們是來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我國高鐵技術的。聽説今天有秦腔演出,特地來觀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演出現場,他們用手機記錄表演全程,還不時與同伴交流。楊升娟表演結束後,他們立即上前與其交流,請教秦腔演出手勢,楊升娟現場教學,並向他們講述秦腔的發展歷史與文化背景。
“fantastic!秦腔的服裝和臉譜太美了!”留學生Tozin興奮地説,“雖然聽不懂唱詞,但音樂和表演都很有感染力。未來希望有機會去渭南各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旅融合 點燃消費新引擎
“本場活動不僅是一次戲曲藝術的巔峰對決,還是一次舌尖美味的探尋之旅及文旅融合的體驗之旅,我們在現場設置了渭南旅遊商品及農特産品展銷區和非遺美食品鑒銷售區,並攜手攜程平台啟動了渭南文旅消費補貼活動,誠摯地邀請大家來渭南看戲曲、賞美景、品美食。”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會軍介紹。
開幕當天,現場設置的渭南特産展銷區也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工作人員涂燕子忙得不亦樂乎。“今天生意特別好。”在綠豆糕攤位前,她一邊裝袋一邊説:“很多遊客都是聽完戲過來買特産的。”不遠處,華旅集團的文創展臺前圍滿了遊客,老腔玩偶、華山紀念幣等各式各樣的文創産品備受青睞。“華山不僅是一座自然奇觀,更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我們主要是想借著這個機會,推介我們華山周邊的文創産品,希望大家來華山旅遊的同時,也能了解華山文化。”華旅集團行銷中心工作人員楊涵雅表示。
“我們看到有文旅消費補貼活動,就想來逛逛,我本來就喜歡傳統戲劇,真是來對了,秦腔表演實在精彩!我們借著這機會,也到華山、司馬遷祠玩一玩,渭南的文化這麼厚重、風景這麼美,以後肯定常來。”從山西太原過來的觀眾劉麗俠表示。
秦腔聲起處,滿城皆是戲中人。這聲音,從同州古驛的晨鐘裏來,從渭水濤聲的雄渾裏來,更從每個渭南人的心窩裏來;它將往遊客的記憶裏去,往更遠的時光裏去,生生不息,永不斷絕。這是東府大地的文脈賡續,是中華戲曲的蓬勃新生,也必將激發出東秦文旅融合新活力。(渭南日報記者 程瑾 賈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