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作為第五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的核心議程之一,“生態屏障建設與國家生態安全”主題專家會議舉行。五位專家圍繞“美麗中國中脊帶”這一核心生態屏障的“水”命脈,從“中央水塔”秦嶺到黃河流域,從壩上高原到塔裏木盆地,深入剖析水資源安全、人水關係、生態修復等關鍵議題。
守護水安全:聚焦“中央水塔”與黃河動脈
長安大學教授錢會以“秦嶺水資源及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安全”為題,系統分析了秦嶺水資源及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安全。其團隊的計算表明,秦嶺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達3657億立方米,但趨勢檢驗顯示降水和地表徑流正逐年減少,而蒸散發量逐年增大。尤為關鍵的是,研究揭示了“地下水”的巨大價值:秦嶺年均地下水補給量高達833億立方米,是天然徑流量的近7倍,佔總水體的96.2%。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方面,自2014年通水以來,累計調水687億立方米,但年調水量尚未達到近期規劃的95億m³。錢會教授的報告以翔實的數據,敲響了保護秦嶺水資源、保障中線工程引水安全的警鐘。

長安大學教授錢會作報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帥以“黃河流域人水關係與可持續發展”為題,指出當前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雖得到基本遏制,但“人水關係矛盾突出的情勢並沒有改變”。王帥分析黃河流域面臨四大挑戰:垂向水循環通量(如蒸散發)持續增大、自然水資源存量持續減少、局部功能性斷流仍然存在,以及制度影響機制分析不足。他強調,黃河的自然屬性是“細水長流”,科學調控人水關係是新時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需求。他呼籲,未來的科技攻關必須轉向“穩定水通量、保護水存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帥作報告
科學築屏障:修復“京津屏障”與“西部沙盾”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殷志強聚焦于“科學綠化”,解讀“壩上高原生態屏障建設策略”。他指出,生態修復不能“拍腦袋”,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其團隊通過重建壩上高原全新世(近萬年來)的氣候-植被-地表基質演化史,揭示了不同時段的植被特徵。殷志強表示:“我們的策略是基於氣候與地表基質的耦合,提出精準的植被生態修復策略。”這意味著未來的綠化將不再是單一的植樹造林,而是要根據地質基質和氣候趨勢,科學選擇適宜的物種,精準服務首都生態屏障建設。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殷志強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淩紅波以“塔裏木河流域生態水科學調控”為題,分享了團隊在極端乾旱區“生態水科學調控”的經驗。他指出,塔裏木河流域生態脆弱,加之水土資源過度開發,生態退化嚴重。其團隊構建了“多維度、多尺度、多要素、多手段”的綜合監測體系,系統揭示了胡楊、檉柳等典型植物對漫溢干擾(生態輸水)的響應機制。基於此,團隊研發了“基於分期-分區-分級的生態水高效利用技術”,並創建了“‘四源一幹-多級河道-地下水位’生態水協同調度技術體系”。這一系列“組合拳”深化了生態調度理論,為塔裏木河流域的生態修復與水資源精準調控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淩紅波作報告
智慧助決策:虛擬倣真賦能旱區生態修復
無論是秦嶺的水資源核算、黃河的人水矛盾,還是壩上高原與塔裏木河的生態修復,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需求,即如何在複雜的多重壓力下,做出科學、高效、低成本的決策?
北京師範大學副研究員劉焱序帶來了解決方案——“耦合生態水文—經濟社會過程的中國旱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模擬器”。他指出,旱區面臨生態、社會、經濟系統的多重脆弱性,為響應“數字生態文明”戰略,亟需開發能耦合生態水文與經濟社會過程的模擬軟體。他介紹,該項目聚焦生態水文過程影響下的生態系統韌性形成機制、社會-經濟-生態過程的空間交互作用路徑兩大科學問題。“我們的目標是突破生態修復定量化模擬的技術瓶頸,提升規劃管理的數字化智慧化水準,科學支撐旱區國土空間的生態修復決策。”劉焱序説。

北京師範大學副研究員劉焱序作報告
從“中央水塔”的儲量監測,到黃河的人水關係調和,從壩上高原的“科學綠化”,到塔裏木河的“精準調水”,再到面向未來的“生態修復模擬器”,一系列前沿研究與創新實踐,共同勾勒出“美麗中國中脊帶”生態屏障建設的清晰藍圖。展望前路,唯有以科技為舟,以和諧為舵,方能在這條縱貫國家的“生態脊梁”上,穩步繪就人與自然共生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畫卷。(文/圖 王旭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