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韻話鄉愁
2025-11-04 11:25:26來源:陜西日報編輯:高崗責編:王菲

漢濱區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古村新韻話鄉愁_fororder_fe72afff-d9e2-4bcf-8157-5c8a66a637ca

漢濱區譚壩鎮馬河社區舉辦文旅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參與(資料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青磚黛瓦、雕梁畫棟、飛檐鬥拱……在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馬河社區,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錯落有致,靜靜佇立。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有故事。”10月28日,馬河社區黨支部書記胡文軍介紹,馬河社區古稱馬慌溝,得名于明代先民定居墾荒的傳奇,後改名為“馬湖溝”。明清時期,得益於漢江水運,此地成為秦楚商貿節點。清嘉慶年間,商人陳所進興建徽派宅院,開設多種作坊,這裡逐漸商賈雲集。如今,馬河社區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以其精美雕飾與獨特格局,成為研究陜南社會與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馬河社區曾面臨傳統建築老化、人口流失、文化傳承斷層等問題。“最多的時候,社區裏近半數老宅閒置破損,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社區漸漸沒了往日生機。”胡文軍説。

  2016年,馬河社區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一場系統性保護修復工作拉開序幕。譚壩鎮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2016年至2023年間累計投入731萬元,分兩期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項目。

  修復不是簡單翻新,而是要守住古村落的“魂”。譚壩鎮黨委書記李煬介紹,譚壩鎮在古村落修復保護中始終秉持“最小干預”原則,採用傳統工藝對陳家大院等核心建築進行精細修繕。針對北部片區的4座夯土建築,運用挂網加固、青瓦復建等工藝留住原始風貌;對村落入口處的14戶農房,在保持傳統外觀的基礎上進行宜居化改造,讓老房子既有古韻又能住人。與此同時,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建成,丹江流域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同步推進,村落人居環境得到全方位提升。

  “古村落光保護起來還不夠,還要讓村民在裏面過得舒心、看到希望。”李煬説,當地探索“保護—利用—發展”的良性循環路徑,整合生態、産業、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村落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帶動1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

  走進馬河社區,從高空俯瞰,梯田疊金、遠山含翠,村落點綴其間,構成一幅古樸恬靜的田園畫卷。

  “我們村的土壤肥沃,産出的稻米香甜軟糯,市場認可度高。”馬河社區返鄉青年胡飛介紹。近年來,村裏大力推廣“稻油輪作”種植模式,實現“一田雙收”,不僅提升了土地産出效益,還帶動全村80余戶農戶實現戶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讓傳統農田煥發出新生機。

  産業基礎夯實了,農文旅融合的路徑也隨之拓寬。如今,這片四季美景不同的梯田,已成為馬河社區對外展示的“金字招牌”。越來越多遊客循著社交平臺上的風景與口碑,慕名而來,尋找他們心中的“詩意棲居”。

  “原本只是被社交媒體上馬河社區的古村落和梯田美景所吸引。來了以後,那種融入日常的鄉土氣息,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來自西安的遊客鄧蓮説。

  如今,馬河社區建成研學基地、工匠工坊,常態化開展非遺展演、農事體驗等活動,形成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格局。2024年,馬河社區接待遊客量同比增長40%,居民人均收入提高25%,實現生態美景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

  馬河社區的蝶變,是漢濱區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的一個縮影。漢濱區有13個中國傳統村落。2022年,漢濱區被列入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漢濱區以“生態固本、文化鑄魂”為理念,組建專家與工匠團隊,按照“一戶一景、一村一畫”的保護格局,全過程保障傳統村落修繕與文化傳承。在修復中,當地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古建築原貌,並探索出“産權人集一點、社會捐一點、政府補一點”的“三個一點”保護資金籌措機制,撬動社會資金1.5億元。如今,傳統村落顏值正轉化為發展産值,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為讓傳統村落的“記憶”傳得更久,漢濱區啟動了數字化保護項目,通過建立影像庫、搭建線上小程式,打造集視頻、圖片、文字介紹于一體的可視化系統。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人們也能通過手機“雲遊”青磚黛瓦的古村落。這也為傳統村落保護留下了珍貴的數字檔案。

  “傳統村落既要能吸引人,又要能留住人。”漢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高選説,漢濱區將繼續做好傳統古村落保護利用文章,沿著“生態+文化+産業”融合發展路徑,持續釋放古村落的文化動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陜西日報記者 齊珂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