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協為何不願放手CBA? 它未來5年值60億
昨天,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商務運營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智美體育集團從中國籃協獲得2016至2019共4個賽季的NBL聯賽獨家商務運營權。
而就在一天前,中國籃協剛剛拒絕了由姚明擔任董事長的中職聯籃球俱樂部(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職聯”)的訴求,中職聯的訴求之一即“中職聯整體加入CBA公司,CBA公司授予中職聯CBA聯賽商務權”。
同樣都是自己旗下的職業聯賽,為何籃協一邊徹底放權,一邊卻緊抓不放?
NBL是“管辦分離”試點
在昨天的簽約儀式上,CBA聯賽辦公室主任張雄代表籃協表示,此次簽約,意味著當前在體育被提升為國家戰略的大政策背景下,NBL走出了“管辦分離”的第一步。此次將NBL聯賽獨家商務運營權交給智美體育,籃協正是看中了對方不惜投入重資打造NBL,用路跑産業的成功經驗發展籃球産業,並將為NBL在未來新形勢下的市場化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NBL成立於1996年,是由職業籃球俱樂部組成的全國性籃球聯賽,也是隸屬於中國籃協的三大聯賽之一(另外兩個是CBA和WCBA)。去年,中國籃協落實“管辦分離”政策,授權同意由9傢俱樂部獨立出資,成立北京恩彼歐體育管理有限公司來運營NBL聯賽。中國籃協也將辦賽職能完全移交給該公司,且籃協不在公司佔有股份,只行使監管權。NBL聯賽就此成為籃協“管辦分離”的試點。
上賽季,NBL共有9傢俱樂部參賽。2016賽季又新增註冊4家,共13傢俱樂部參賽。預計未來4年參賽俱樂部將增至18家。
籃協為何不放CBA運營權?
相比于對待NBL開放而痛快的放權姿態,籃協對待CBA可就沒那麼大方了。
由姚明牽頭成立的中職聯,本月已經兩次與籃協就CBA運營權一事進行磋商,都沒有取得任何效果。中職聯希望作為對未來即將成立的CBA公司(該公司由籃協牽頭,籃協佔股30%;各CBA俱樂部參股,各俱樂部均佔股3.5%)的一種有益“補充”,但籃協方面沒有答應。籃協既不同意由姚明牽頭、18家CBA俱樂部參與組建的中職聯整體加入CBA公司,也不同意中職聯獲取CBA的運營權。
在中職聯與籃協談判的背後,其實是雙方“誰佔大頭”的博弈。按照目前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的CBA聯賽“管辦分離”方案,籃協和參賽俱樂部均以獨立身份加入CBA公司,佔30%股份的籃協自然為CBA公司第一大股東。而假如中職聯整體加入CBA公司,擁有18傢俱樂部(每傢俱樂部佔股3.5%)的中職聯,作為單一股東則將佔63%的股份,自然成為第一大股東。這顯然是動了籃協的“蛋糕”。
據權威機構統計,近幾年不斷擴軍的CBA聯賽,每賽季約産生8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收益。目前擁有CBA經營權的盈方體育傳媒(中國)有限公司,與籃協的合作將於明年5月到期。有業內人士分析,屆時CBA聯賽將被估值為一個5年50億元到60億元的大“蛋糕”。
在這種大好“錢”景下,籃協顯然不能像對待少人問津、市場前景不明的NBL聯賽那樣做甩手掌櫃——誰願意別人來分一杯羹呢?如果再進一步用大白話説明一下,那就是:CBA是“搖錢樹”,而NBL“錢景”有限。
“管辦分離”效果需檢驗
從目前形勢看,CBA想要效倣NBL讓籃協徹底實現“管辦分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於“管辦分離”是否更有利於職業聯賽發展,本次獲得NBL獨家商務運營權的智美體育高級副總裁宋鴻飛直言不諱地説:“NBL是籃協‘管辦分離’的一次試點,也是我比較看好的一種運營監管模式。在此前與籃協的溝通中,運營方的意見已得到了尊重。但‘管辦分離’的效果還需要時間檢驗。”
對於近期中職聯與籃協的談判,宋鴻飛也有自己的看法。“無論NBL還是CBA,在聯賽運行、商業拓展和品牌傳播中,俱樂部的老闆需要有話語權,也就是‘誰説了算’,這一點很重要。”他認為,中職聯希望獲得CBA經營權也是在主張獲得這種話語權,不過由一傢俱樂部的老總作為中職聯的董事長,勢必會影響公司未來很多決策的落實。“因為每傢俱樂部的實力和訴求不太一致,最客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尋找第三方的運營團隊。運營團隊有資源、有實力,且不代表任何俱樂部的利益,更容易制定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