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30年奧運觀賽方式劇變 互聯網成主導VR新亮點

2016-07-10 11:10:04|來源:新華社|編輯:王悅陽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體育專電(記者 鄭直)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約奧運會就將開幕。從北京到倫敦,再從倫敦到裏約,每屆奧運會與奧運會之間的4年,似乎總是過得比想像中快。中國人關注奧運的歷史,也已悄然走過許多個年頭,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人對於奧運的熱情沒有改變,但關注奧運的方式,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4年的洛杉磯,許海峰射落中國奧運史上首金的英文消息由新華社發佈,領先於世界其他大的媒體和通訊社。而快訊、人物、特寫、述評等中文稿件也在之後播發。以文字作為載體的報道是當時的中國人關注奧運的渠道之一。

  在蚌埠市商務局工作的周建道回憶道,自己的老校長兼小學班主任當時從家裏拿來了收音機,和學生們分享了勝利的消息。這樣的經歷也代表了當時許多人的體驗。那個年代,收音機是和縫紉機、自行車、手錶一樣並列“四大件”的財富象徵。

  當然,“百聞”不如“一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突飛猛進,作為新的“四大件”之一,電視開始進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不過這一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偏遠的鄉村,可能只有村委會才有一台電視,想要一睹奧運英雄,常常要走上幾公里,還要忍受因室外天線信號不良而時不時出現的“雪花”。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與轉播技術的進步,電視逐漸成為中國人關注奧運的主要方式,CSM媒介研究發佈的收視數據顯示,中國共有8.42億電視觀眾實時收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直播,這是當時自國內有收視率調查以來的收視新紀錄。李寧點燃奧運主火炬的那一刻,直播收視份額攀上90%,達到當晚最高點。

  這樣的情況延續到了倫敦,網名為“垃圾工”的網友於2012年8月7日發佈的微博圖片中,通勤高峰期的人們在最匆忙的時刻停下了腳步,抬頭凝望著電視上劉翔比賽的畫面。網友“忻欣322”寫道:“第一次發現電梯好空,地鐵電視前人山人海。”

  但不變中也孕育著新的改變,互聯網因其內容豐富、選擇多樣逐漸成為觀賽的另一主流方式,手機、電腦等多種終端也給了中國觀眾更多選擇。得益於社交網絡的發展,運動員與觀眾也有了親密的互動關係。孫楊在倫敦獲得中國男子游泳歷史上首枚奧運金牌後,他在7月29日的微博“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儘管發出時已近淩晨四點,仍獲得了178316次轉發,205373條留言。

  不僅如此,根據調查機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發佈的2012倫敦奧運媒體調研報告,65.12%的用戶通過手機獲取倫敦奧運信息,超過使用筆記本、臺式機及平板電腦的比例。在網絡技術持續發展、VR等呈現方式不斷更新的今年,這一比例必將繼續上升。

  此外,北京奧運會讓許多中國人有了第一次到奧運會現場觀賽的體驗,在收入水準提高、消費觀念轉變的大背景下,更多人樂於去延續這一體驗,2012年的倫敦也迎來了為數眾多的中國觀眾。

  在巴西,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作為裏約奧運會中國奧委會票務代理及接待服務供應商合作夥伴,凱撒旅遊在6月27日宣佈紙質版的奧運門票抵達中國,相關負責人同時透露,目前已經簽下了數千筆觀賽訂單,預計8月赴巴西的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將上漲10倍之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