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奧運冠軍張萍:女排要寵辱不驚 裏約巴美最難打

2016-08-02 13:27:05|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劉蒙召

  中新網8月2日電 近日,中國女排奧運冠軍張萍做客中新網《人物對話間》接受採訪。作為女排黃金一代成員,張萍在2004年雅典奧運上頂替受傷的趙蕊蕊進入主力陣容,在中國隊奪冠路上成功地扮演了奇兵的角色。作為前輩,張萍給新一代女排的建議是,寵辱不驚。而談到女排的兩大勁敵——巴西和美國,張萍表示,要通過以往的比賽分析其優勢、劣勢,以便應對變化的對手。

  張萍認為,女排這次分組不是太好,都是跟強隊在一組,只希望女排在小組賽的時候發揮自己的水準。張萍並不擔心技戰術方面的問題,她相信郎平對對手已經做了充分的分析。她最擔心的是球員的身體狀況,因為有些球員是帶傷上陣。另外,客場作戰,會有裁判、觀眾方便的不利因素,張萍提醒女排隊員們不要過於在意這方面的干擾。

  裏約奧運會上,哪個對手最難打?張萍表示,大獎賽香港站上,中國隊輸給了美國隊,澳門站上,中國隊又橫掃了巴西。兩戰世界強敵,一個是輸一個是贏。張萍認為,贏巴西隊是在大獎賽上,這與奧運會相比是沒有可比性的。張萍提醒,分析巴西隊,要找他們發揮好的比賽做分析。而對美國隊,要分析我們技術差在那兒,對方贏球贏在哪兒,到了奧運會上,想辦法去戰勝對手。

  對於年輕的中國女排,張萍給出的建議是寵辱不驚。“我也希望中國在小組賽的階段,不要因為一兩場球的失利,或者勝利,影響到自己的心情。真正的比賽(考驗)是八進四、四進二,決賽的時候,每個隊都不會是原來的樣子,那個時候可能會有一個你難以想像的身體情況和臨場發揮的情況,可能會比原來更好。”張萍説。

  女排團結傳統未變 女排精神超越體育層面

  談及新老女排的“變”與“不變”,張萍表示,不變的是團結的傳統,變的是身高和技戰術。而説到傳揚20多年的女排精神,張萍表示,它已經超越體育層面。

  張萍表示,不管是女排黃金一代還是新一代,不變的傳統是團結。張萍以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為例。那時候,俄羅斯隊陣中有葉卡捷琳娜加莫娃,身高非常突出,然後經驗打法都非常好。但中國隊勝在所有人都非常平均,大家團結在一起打球,雖然沒有人像加莫娃那麼突出,但也沒有漏洞。張萍還用“木桶理論”作解釋:“最高那根棍不能決定盛水量有多大,往往取決於最矮的那根板,那我們中國隊就恰恰就是説這個板差不多都一樣齊,所以我們裝的水比較多”。

  相比黃金一代,張萍認為新一代女排身高變化了,技戰術也變了。“我們那一屆趙蕊蕊是1.96米,當時趙蕊蕊意外受傷,下場後,場上最高的是我,1.87米。現在中國女排平均身高都已經快1.95了吧,我不是太肯定,像兩米多的球員我們也是有的。如果再把原來中國女排的傳統——靈活多變,與高快結合的話,那中國女排真的不得了。”張萍説。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遺産,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談及自己對女排精神的理解,張萍説:“1984年女排奪得奧運會冠軍,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很多東西跟西方國家沒法比,但是唯獨在體育運動上面,乒乓球、排球是我們國人比外國人還好的,可以説我們國人引以為傲的,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中國女排當時影響太多人了,它的意義就不是説一個體育項目那麼簡單,它可能是對當時中國人自信心來説是非常能鼓舞的”。

  翻看張萍的微博可以發現,她的名字是張萍-張平。據悉,張萍原名叫“張平”,在辦理身份證時,民警一時疏忽,錯把“張平”寫成了“張萍”。張萍説,郎平是自己的偶像,從剛剛接觸排球時,就知道中國女排有個鐵榔頭,叫郎平,而父親給自己取張平這個名字,就是希望自己打球可以像郎平那樣。

  張萍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做一次郎平的球員,但實際上,郎平沒有帶過張萍。兩人在活動上有過交集,張萍表示,自己是抱著粉絲的心態去的。“郎導給我的感覺是,她對排球的這種理解和分析非常棒,而且她教排球的這些理念和技術以及她從國外執教回來帶給中國女排很新的一些東西是非常好的。”張萍説。

  圖片默認標題

  雅典奧運頂替趙蕊蕊壓力大 能做的就是努力

  張萍透露,雅典奧運會自己從替補進主力,壓力還是很大的。面對球迷的質疑,她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

  對於趙蕊蕊,張萍不吝讚美之詞:“蕊蕊是在2003年的世界盃上發揮得非常出色,她的球齡也好,經驗也好,個人的天賦也好,經驗技術也好,都在我之上。陳導(陳忠和)會用一個比較,就是他也會去斟酌地用每個人的最優點,然後組合這個隊伍。當時蕊蕊在這個中國隊裏面,在一個比較核心的位置”。

  張萍接著又開始説自己的缺點:“我參加國際比賽的次數少,剛剛才進國家隊,這對一個運動員來説也是非常的不利的。大家都希望中國女排好,質疑(我)很正常,很容易就拿我和趙蕊蕊做比較,身高沒有她高,配合沒那麼熟。”不過,面對這些質疑,張萍沒有氣餒,而是擺正心態,每天去多練一點,更好一點,更精細一點。張萍透露,訓完練之後,教練説,張萍你再留下來,你再和二傳再多配合幾個球,然後比如説攔網,你再多攔幾個。

  張萍表示,她從替補進主力,不單單是換個球員這麼簡單,“主力隊員他們一直在磨合,一些動作、一些技戰術的話,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完整的一個體系,那突然換一個就我上來,那又要和這些人重新地配合。這些人也要跟我重新的配合,所以這個也是需要時間的。”

  面對壓力或者質疑,張萍知道自己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努力。回憶起這段經歷,張萍説:“我只能通過每一次比賽的勝利,對自己一個肯定,也是給自己漲信心,球迷方面,也是讓大家放心,我只能做到這一點。”

  雅典決賽料到要打5局 賽前做了最困難準備

  作為女排黃金一代成員,張萍在2004年雅典奧運上頂替受傷的趙蕊蕊進入主力陣容,決賽中,她更是得到全場最高的25分,幫助中國女排逆轉俄羅斯奪冠。回憶起這段奪冠經歷,張萍表示,賽前已經預想到比賽進程會很艱難,要打五局。0:2落後的情況下,她們沒有分心,而是將注意力都放在比賽上,最終成功翻盤。

  張萍表示,現在再看那場比賽,也是渾身雞皮疙瘩,“在場上專著比賽的時候,我不是那麼緊張,説實話,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都在每一個球,或者下一個球的上面。我為什麼説現在我看那場比賽的時候,渾身會起雞皮疙瘩,就是我會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再去觀看那個比賽,我假裝自己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我就會覺得每一分都好揪心,而且我們是0:2落後,人家俄羅斯隊很輕鬆的贏了前兩局”。

  當時有很多媒體報道稱,張萍是這場比賽的功臣。能有這樣的發揮,是否出乎張萍的意料呢?張萍認為,還是賽前準備做的好。她説:“我們都做好了最困難的準備,第一個準備就是説技戰術準備,第二個就是思想上的準備。裁判、觀眾和對手各個方面的壓力都給自己提前説,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輕易説放棄。”張萍還透露,賽前她們就已經做好了打五局的準備。“我們肯定不會打三局,打四局就結束的,肯定是打五局的”。

  成為一名優秀的排球運動員,需要哪些素質或者條件呢?張萍認為,身體條件很重要,“個子矮的肯定是不佔優勢的”;而天賦同樣也很重要,“天賦就是運動員很聰明,運動員的聰明在於就是説他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零點零幾秒的這個時間之內去做一個相對於非常正確的一個選擇”。

  張萍還解釋了這“零點零幾秒”要看到哪些東西,就是算出時間、空間和位置。她説:“時間就是説,你看排球一下、二下、三下過網,其實時間很少,但是可以控制,比方説,這個球我可不可以慢一點的節奏,不是説球來了打一下就好了。我從這個位置接球跟從下面這個位置接球是兩個時間,那每一個如果都緩一下的話,那時間就多了。二傳和攻手之間的配合也需要一個時間,球如果是上個比較快的時候,我是副攻就要求你快點上,如果球很高幅度很好,那你要慢點上步。”張萍説,這些東西教練沒法教,只能靠自己體會。

  接下來,張萍又解釋了位置。“位置就是,你在跳起來的時候,你要看到隊友和對面所有人的位置,都要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你比如説,我們自己這一方,如果我不知道我們的隊友在哪兒,只是看著球,那我其他什麼也看不見,那我怎麼把球給我自己的隊友呢?然後我扣球的時候,如果我看不到對面的人的站位的話,我怎麼打到那個有空檔的地方呢?”

  至於“空間”,張萍解釋説,“空間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參照物,然後説這個球我用多大的力氣是可以墊多高,或者墊多遠。如果我們不控制這個力量的話,球一定會發界外的,但是你要控制多大的力量才能發到界內,而且保證那個球是有高品質的,或者説我在追一個球,那個球已經飛到場地很遠了,要是背對著場地的話,我要把球墊回來,是墊到自己場地裏還是墊到對方場地裏呢?這個距離有多少呢?”

  張萍透露,因為排球的這個技術特點,每次打完比賽她們都非常累,這種累不僅僅是體力上的累,腦力上也累,比賽時他們的注意力太高度集中了。

  談上相親節目:讓更多人知道我單著

  前不久,張萍出現在一檔相親節目上,網友不禁感嘆,原來34歲的她至今還是單身。張萍表示,上節目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單著,增加結識有緣人的可能,至於在臺上牽手,她認為可能性不大。

  張萍透露,運動員時期她根本沒有心思談戀愛。張萍説:“我當時想的就是把排球怎麼樣去打得更好,每天在排球這個運動上,我已經花了太多的心思和時間,我都很少給我父母打電話,他們還因為這個事情經常跟我吵架,説你怎麼都不跟我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我説我挺好,我沒什麼事打什麼電話,他説那不行,我們擔心,我説好好,那這樣就過了,我所有的運動生涯就是在這種階段渡過。”

  碩士畢業後,張萍意識到自己不知不覺被“剩下”了。張萍朋友勸她説:“你身邊的朋友圈子也不是很大,你能認識的和你週遭的一些適齡的男生也都結婚了,為什麼不再擴大一下你的社交圈子,讓更多的人去知道你,或者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還單著呢?那你就去上《非誠勿擾》這個節目”。

  張萍透露,自己真的去錄了一次,一次是兩天,兩天錄四次節目。她去節目的初衷就是,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的人去知道自己還單著。“如果覺得還有交往可能的話,他(指愛慕者)會過來找我。其實,我覺得在臺上牽手的幾率不太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