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抱怨裁判 不如學習規則
裏約奧運舉重比賽,解説嘉賓一句裁判“腦子進屎”的批評,呼應了幾天來網絡上的義憤填膺。那麼除了罵,還有沒有更優雅些、更專業些的做法去批評裁判,甚至轉變不利的裁判呢?
我們的建議是,在網絡上看到有關指責裁判執法不公的文章後,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自己看比賽了嗎;第二,自己了解規則嗎;第三,能夠區分誤判和針對性判罰嗎?
比如女子舉重53公斤級黎雅君的失利,原因並非流傳中的“舉重提示板錯誤”,而是仲裁判黎雅君犯規。組委會有通知未盡之責,但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中國隊教練的身上。
比如女子帆船衛冕冠軍徐莉佳遭罰取消成績,不是一個裁判拍腦袋的結果,而是賽事仲裁委員會在8日晚開會討論後得出的結論。
比如男子舉重77公斤級呂小軍錯失金牌,對手哈薩克斯坦選手拉西莫夫舉起了214公斤的重量,超乎了中國教練組的意料。在央視轉播擔任解説嘉賓的張國政,糾結于拉西莫夫沒有站定,裁判就給了三盞白燈。雖然追求正義沒錯,但在那種場合,將責任推到裁判身上,除了顯得不大氣,對運動員和輿論也是一種負面的影響。
比舉重和帆船的兄弟姐妹更冤的,是這次的體操和拳擊。這涉及另一層級的問題:這一項目的潛規則由來已久,每逢大賽開罵就能解決問題嗎?
體操女子團體預賽,抽籤決定中國隊資格賽早場出賽,結果遭到壓分。世錦賽高低杠冠軍范憶琳無緣決賽,遭遇壓分的還有平衡木項目的商春松。昔日體操冠軍劉璇吐槽説,“雖然早場是會壓分,沒想到壓得這麼死,趕上中國跳水隊的壓水花了。”
業內人士介紹,體操在早場亮相會被壓分,已經成了多年潛規則。那麼,中國體操培養出了那麼多的世界冠軍,是否也該在培養國際裁判和技術官員上、在國際體聯爭取地位方面多下功夫?公正從來不是靠別人施捨,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話語權。
一個鮮明的對照是,此次裏約奧運會體操比賽,只有一名裁判員來自中國。
再説説男子49公斤級的拳擊比賽。呂斌被判點數不敵肯尼亞老將瓦瑞,賽後淚灑賽場,引發軒然大波。專業人士的普遍意見是裁判對呂斌打分過低。
對此魏紀中撰文表示,“作為體育大國和強國,我們在技術上也要有一定的話語權。我們不是用權為本國運動員謀利,而是要制止偏向,消除偏見,主持正義。這主要表現在規則上的公平和裁判尺度掌握上的公正。
為此,我們在國際體育組織中要有人,那種懂外語而又熟悉技術的人。我記得在排球上有已故的馬奇偉先生,國際排球規則的修改都要經過他。還有我們的樓大鵬先生,他是國際田徑聯合會比賽中的權威,大家得聽他的。沒有有話語權的人就容易吃虧。
話語權很重要,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比如賽艇,據介紹整個中國的國際裁判僅有10人。帆船的國際級裁判更是鳳毛麟角,如何能在話語權方面爭到上風?
落實到拳擊被黑的問題,還有另一個角度的問題:吳經國主導的國際拳聯改革,是否得到了中國體育界的積極響應?中國在國際拳聯是否擁有持續的話語權、領導權和影響力,保證對裁判的影響和參與對規則規程的制定?中國拳擊界對奧運會拳擊比賽的新規則是否有充分的認知?這些問題解決好,才是未來中國拳手不受欺負的基礎。
對照的例子是排球引入鷹眼挑戰系統的改革。這次中國唯一的裏約裁判劉江介紹:“在排球比賽中高科技的運用,減少了運動隊和裁判員之間的爭議糾紛。從2012年世俱杯到去年世界盃,只要有‘鷹眼挑戰系統’的比賽,沒有一場出現過投訴。裏約奧運會賽場上當然少不了高科技,要求裁判員‘是什麼就吹什麼’。”
所有的“被黑”,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只是在互聯網和自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怨天尤人的信息可能更容易引發共鳴和傳播。只是在發泄、怒罵裁判之前,請先問問自己本文前面提到的三個問題,再“開炮”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