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從冠軍到平庸 寧澤濤訓練思路有偏差?
新華社裏約熱內盧8月14日體育專電 (記者 周欣 李嘉 王春燕) 去年世錦賽的百米冠軍,今年在裏約奧運會上表現平平,這其中,除了場外的糾紛,還讓人産生疑慮,寧澤濤的訓練思路是否有了問題?
寧澤濤在經歷奧運前的風波時能夠頂住壓力,每天堅持訓練,非常不容易;能夠在裏約發揮出正常水準非常不容易,他的比賽能力和比賽作風是有的。必須要承認,他在進入奧運年的兩次出國訓練也非常努力認真,這一點毋庸置疑。
只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錯了,或者有所偏失,結果就會大不同。
“運動員如果沒有踏實訓練,沒有很好的耐力基礎和力量儲備,僅靠比賽臨場發揮,不可能取得好成績。”前中國游泳隊總教練陳運鵬如是説。
寧澤濤在奧運會比賽暴露出的後程肌肉僵硬、頂不下來的根源就是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他沒有很好地進行耐力基礎和力量儲備訓練。
寧澤濤體質偏弱,容易生病受傷,腸胃和膝蓋都不太好,屬於不耐練的運動員。在葉瑾教練多年的精心指導和耐心調教下,對他進行了非常好的耐力基礎和力量儲備,再加上他自己超強的臨場調動能力,才能讓他在亞運會和世錦賽的最後衝刺時刻逆轉、摘取金牌。
自從寧澤濤在仁川亞運會一炮走紅後,在訓練中就開始有了不好的苗頭,過度迷信出國訓練和外教:外訓確實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自信心,但是不能過度神話外教的能力——外教不是點石成金的魔術師,他們有特長也有局限性。對於這一點中國游泳隊的教練員早有共識:一定要“中西合璧”走自己的路才能獲得成功。
因為行為方式的區別,中國運動員往往對外教慣用的“誇張表揚法”和刻意激勵感覺特別新鮮、特別刺激。外教的誇張式表達,往往刻意提升中國選手的自信,這一點是中國選手比較缺乏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一旦過頭了,反而會産生相反的效果。
寧澤濤于2014年上半年第一次赴澳訓練,效果不好。2015年5月第二次赴澳,改為師從布朗教練,僅練了5周,包括適應時間和他因為身體原因沒能堅持下來的訓練課,也就練了4周。他在世錦賽奪冠,其實當時也沒有遊出個人最好成績。
布朗的特點是運動量不大,但極限強度高,在沒有很好的耐力基礎和力量儲備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寧澤濤的身體很難承受。
很多媒體報道了寧澤濤在澳訓練刻苦練到嘔吐,但關於“練到吐”在業界有幾種解釋,其中包括“身體不好;拼到極限;訓練能力不足的時候硬上高強度”等等。等於讓普通人不做任何身體準備,就全力衝幾組百米跑一樣。這三種情況寧澤濤都佔齊了。他以前就算腸胃不好,也沒有這樣的高強度訓練後腸胃頻繁受刺激,他練到吐後,接下來的訓練也就隨之泡湯,往往需要一、兩堂課,甚至一天兩天來恢復,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這導致寧澤濤在喀山世錦賽只遊了自由泳接力和百米自由泳的預賽、半決賽和決賽四場比賽後就身體虛脫,又吐又泄,醫學診斷叫“腸易激綜合徵”,他因此退出了後面50米自由泳以及混合泳接力的比賽。
而他在沒有出國訓練前的2013年,上半年全國比賽和全運會遊了兩個單項,還有接力;緊接著參加在天津舉行的東亞運動會,場場拼;仁川亞運會,他參加兩個單項和兩個接力,回國後馬不停蹄參加全國比賽照樣打破100米自由泳亞洲紀錄,身體一點不良反應都沒有。
陳運鵬指出:“寧澤濤由於此前缺乏有氧耐力基礎訓練和高水準的力量耐力訓練,使得他在裏約沒有很好的表現。奧運會後,他應該好好總結,跟著葉瑾教練踏實練習,一定能再次走上領獎臺。在訓練時間和地點的安排方面,我認為寧澤濤應該大部分時間在國內訓練,一年用五六周去國外訓練就夠了。他的賽前訓練一定要在葉瑾教練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