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站在人工智能元年看奧運 奧運會紀錄被連破

2016-08-15 10:36:51|來源:新華社|編輯:劉蒙召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體育專電(記者 李華梁) 2016年被稱作人工智能元年,此前舉世矚目的人機大戰中,“阿爾法圍棋”完勝韓國名將李世石九段,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一系列技術讓人類的智慧堡壘經歷著嚴峻考驗。如果我們站在這樣的維度上看一看激戰正酣的裏約奧運會,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奧運會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在同樣的競技條件以及判罰標準下,追逐著“更快、更高、更強”,運動成績相繼誕生,尤其是各種各樣的紀錄,更是用數字這種形式記錄著人類所能到達的能力邊界。

  裏約奧運會上世界紀錄“作古”的速度令人咋舌。剛剛開始的田徑比賽,埃塞俄比亞選手阿亞娜打破了中國名將王軍霞1993年創造的女子10000米世界紀錄,將其提高了14秒多。泳池中、舉重賽場上,選手破紀錄更是如砍瓜切菜,據不完全統計,裏約奧運會開始至今,近20項世界紀錄已被打破,人類的身體極限不斷被突破。

  而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在誕生整整60年後,在今年終於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發展。李世石與阿爾法圍棋一役的結果委實出乎不少人的預料,蒙特卡羅樹搜索、深度學習、搜索功能和價值評估等這些人工智能最新成果,讓人愕然:冷冰冰的機器,居然有了物理層面的“思維能力”。

  當人類最引以為傲的東西遭遇人工智能的“重擊”之後,再看這屆裏約奧運會,選手們作為“人”這一物種,對自己身體機能的超越更顯彌足珍貴。以家喻戶曉的傅園慧為例,她所表現出的那種喜悅、激動很難偽裝,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外露,而這正是對超越自我、超越極限的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詮釋,這也是為什麼體育特別能打動人心,特別能震撼心靈的原因。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從昔日的硬體、演算法,研究前沿正逐漸將目光轉回人類自身,對人腦認知神經機制的理解或許將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演算法和器件的研發帶來啟發,“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已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

  作為運動員,調動一塊塊肌肉完成動作,而作為人工智能,用一個個數字導出運算結果。但兩者殊途同歸,對“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讓選手不斷關注自我,不斷提升作為人的極限能力;人工智能研究也在實現巨大突破後,重新將目光投向人類自己。“人”成為至關重要的關鍵詞。

  奧林匹克的精彩將繼續,人類也將在認識、超越自我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2016里約奧運會_國際在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