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CRI奧運特評:社會也是個大賽場

2016-08-17 07:23:36|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王悅陽

  在羽毛球女雙半決賽之後,丹麥老將們“獰笑”著説:“你們那個年輕選手太緊張了,關鍵球我們都往她身上招呼。”在體操項目的最後一場決賽後,美國教練也説,“中國選手比賽時太緊張了,動作為啥老失誤,身體明顯太緊了”。

  這裡,他們都提到了解讀比賽的能力。我們很多年輕選手都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不少人賽後懊悔地説,比賽只發揮出平時訓練水準的70%甚至是一半。作為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外國選手也是第一次參賽,但明顯感覺更成熟和大氣。有什麼秘訣嗎?翻看他(她)們的履歷就會發現,他們都經歷了社會這所大熔爐的磨練,

  本屆奧運會首金獲得者,美國19歲少女特雷瑟14歲才開始練射擊,平時還勤工儉學;英國多向飛碟銅牌得主林恩,在家裏一直種地,奧運比賽一結束就回家開拖拉機去了;還有美國游泳隊的很多選手,例如萊德基,在大學裏是個才女,經常寫詩;再看看澳大利亞,單人皮划艇選手雅各布是個管道工,靠手藝賺錢,在倫敦拿到過個人第一枚金牌;游泳美女馬迪-威爾森是兒童醫院的志願者;游泳選手漢斯福德也是學生,業餘時間在酒吧裏擔任酒保,給客人端啤酒,放音樂。

  由於多年闖蕩社會的經歷,使他們出現在裏約,適應能力很快,躺下就睡,起來就吃,還感覺特幸福,總有一顆感恩的心。而咱們的選手,大多從小就入選體校,入選專業運動隊,從此就從走上了一條封閉的體育之路;衣食住行都有專人負責,好處是只要安心比賽,賽出成績就擁有了一切。但弊端也同時存在,選手們自身的學識、認識社會、感悟人生的能力,沒有同步得到提升。雖然隊裏也安排了中學、大學的各類課程,但在強大的訓練壓力下,很多學習也就是走形式;習慣了隊裏的封閉生活,一旦遇到陌生環境或者面臨困難,我們的選手就感覺到極度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是腸胃的不適應,更是思維的不適應!

  我們總是渴望擁有霍爾金娜式的選手,但那種素質,靠長期訓練是無法提升的,那是一種生活、藝術、理想和魅力的高度融合。但現在我們在賽場看到的,還是有點破碎感的一個接一個動作高難度動作的銜接。

  真心希望,管理者們,轉換思路,讓我們這群可愛的小精靈能走出溫室,走進社會的大熔爐,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這樣,有一天她們再上賽場時,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可緊張的,一切都是社會生活的縮影。

2016里約奧運會_國際在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