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體育>>正文

新聞背景:香港體育與奧運的不解情緣

2016-08-29 09:02:48|來源:新華社|編輯:劉蒙召

  新聞背景:香港體育與奧運的不解情緣 

  8月27日,代表團成員與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前排左七)等在歡迎儀式上合影。當日,內地奧運精英代表團一行64人抵達香港國際機場,展開為期3天的訪問。代表團成員有郎平、張繼科、傅園慧、孫楊、林丹等。他們將進行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示範表演,並與市民互動。香港特區政府在機場舉行了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盧炳輝攝

  新華社香港8月28日體育專電 從1952年的赫爾辛基4名港將首次登上奧運舞臺到2016年39名運動員征戰裏約,六十四個年輪見證了香港體育與奧運結下的不解情緣。

  二戰後,百業待興,一眾體育人才薈萃香港,在1950年11月24日發起成立了香港業餘體育協會,這也是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港協)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前身。

  1951年,香港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告成立,並以地區奧委會的身份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告香港體育與奧林匹克運動正式結緣。

  在香港奧委會的組織章程裏,明確寫明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甄選和組織香港運動員參加國際綜合項目運動會比賽。在過去的64年裏,香港代表團總共參加了16屆奧運會,獲得了1金1銀1銅的佳績。

  1952年,芬蘭的赫爾辛基,香港第一次踏上奧運之旅,由於經費不足,只派出四名游泳運動員出賽。“太平山飛魚”張乾文在男子100米自由泳中打破香港紀錄,成為香港奧運史第一位打破香港紀錄的運動員。

  1964年的東京,奧運聖火首次在香港傳遞,掀起了香港群眾對奧運的熱情,香港派出了48名選手參加了射擊、自行車、田徑、拳擊和曲棍球的比賽。雖未獲得獎牌,但奧運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港人的關注。

  1988年的漢城(首爾),香港組合陳智才和陳念慈獲得羽毛球混雙銅牌,但由於羽毛球當時還是示範項目,所以這枚獎牌未能計入香港隊的奧運正式成績。不過,這枚銅牌極大鼓舞了香港群眾的士氣,吸引了更多對奧運的關注。

  1996年7月29日是銘刻在香港奧運史冊上的一天,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奪得女子帆船金牌,摘得香港奧運首金。香港體育學院為了表揚這一奧運首金以及香港運動員在同年殘奧會上5金5銀5銅的佳績,設立1300萬港元為現役及退役運動員提供進修經費和生活資助。當時的香港地鐵公司年底還將原本命名為“大角咀站”的站名改為“奧運站”。

  2004年的雅典,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男雙組合“乒乓孖寶”李靜和高禮澤決賽中不敵中國國家隊摘得一枚銀牌,這也是1997年香港回歸後在奧運會上獲得的首枚獎牌。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實現了中國人的奧運夢想,香港成為馬術項目的協辦城市。奧運聖火也再次來到香港,李麗珊擎起了在港火炬傳遞第一棒,“亞洲車王”黃金寶成為最後一棒火炬手。

  2012年的倫敦,“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摘得場地自行車女子凱琳賽銅牌,為中國香港代表團再添一枚獎牌。

  能在奧運賽場上爭金奪銀,香港體育成就的獲得都肇始於由港協暨奧委會在港長期所推動的“全民運動”,而與奧運的結緣也惠及香港民生。

  1958年,港協暨奧委會引入“全民體育節”的概念,在香港首辦體育節,讓全港市民參與運動,除了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讓廣大群眾接觸奧林匹克精神。在那個市民忙於為生機奔忙、體育還是小眾參與的年代,港協暨奧委會主動以一己之力來舉辦香港體育節,在當時被視為一大突破。

  此外,港協暨奧委會還于1987年開始舉辦奧運歡樂跑(2010年改名為奧運日暨奧運歡樂跑),2000年接手主辦被譽為體壇奧斯卡的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