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和:沒有積累,拿什麼精神去拼?
8月20日,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女子排球決賽中,中國隊以3比1戰勝塞爾維亞隊,奪得冠軍。這是中國隊球員慶祝奪冠。 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新華社福州8月29日體育專電(記者劉旸、付敏、尚昊)自從2009年卸任中國女排主帥後,陳忠和在福建省體育局副局長的位子上一幹就是7年,但這仍不及他在國家隊任教時間長。中國女排在裏約奧運會上折桂,舉國歡騰、催人奮進,女排精神再次成為高頻詞。作為12年前雅典奧運會上率隊奪得第二次奧運冠軍的主帥,陳忠和如何看待這麼多年傳承下來的“女排精神”呢?29日,陳忠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記者:女排奪冠後,許多人對“取勝之匙”有不同看法。有人説是老女排精神的回歸,是意志品質的勝利;有人認為這是科學訓練、專業主義的勝利。您覺得什麼是決定性因素?
陳忠和:拿冠軍是很多因素匯總的結果,不是具備某一個要素就可以的。靠精神去奪冠?不完全是這樣,主要還是因為平時有紮實的訓練作為基礎,精神發揮力量的前提是做好每一天。沒有基礎,拿什麼東西去拼?想拼都拼不出來!女排精神首先來自她們在訓練中就有所體現的勇於拼搏、永不放棄的品質。她們獲勝體現的是平時嚴格的管理和到位的訓練,這樣上賽場才有精神力量的爆發。
記者:臨場發揮是不是精神作用比較大?
陳忠和:比賽考驗著方方面面的處理能力。比如換人、隊員狀態、裁判、觀眾以及對手錶現,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希望與困難同在,如果心態、臨場變化處理好,就能獲得勝利。為什麼小組賽打得糟糕?她們有想法,沒有完全放開,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技戰術水準。小組賽0:3輸給塞爾維亞,為什麼決賽可以3:1贏她們?只隔幾天,技術不會進步到哪去,這是比思想,比作風!
記者: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袁偉民指導帶隊,小組賽輸給美國,但決賽3:0取勝;2004年雅典奧運會,您帶隊與俄羅斯決賽,在先失兩局的情況下絕境重生,3:2逆轉取勝;這次女排獲勝也是在小組賽非常不利的形勢下逐步走向勝利,您覺得中國女排為什麼一直會有這種反敗為勝的能力?
陳忠和:先輸後贏,落後情況下翻盤,考驗的是場上鬥智鬥勇。為什麼五局三勝,因為你和對手都在發生變化。如果分析紙面實力就能決定輸贏就不是競技體育了。有懸念,有不確定因素,不可能發生的往往都會發生,這是競技體育的魅力。這局贏了,不意味著下局也能贏,不然還打什麼呢?教練員和運動員臨時應變、戰術佈置、心態調整、人員更換,都會影響到輸贏。
能不能逆轉,也要依靠平時的訓練。訓練時遇到苦和累,特別是極限情況下,有些人就頂不上去了。帶隊伍最關鍵的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教練在推動時,隊員能不能再往前衝一把。隊員在快崩潰時,你讓她們突破,她們能不能突破?這是需要在平時訓練不斷強化、磨煉才能在關鍵時刻體現出來的。比賽中一定會出現落後的情況,再頂級的球員也會遇到挫折,有些能擺脫,有些擺脫不了。我們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基礎好!
記者:這次女排在半決賽與荷蘭對陣時,郎平調兵遣將,12人全部上場,在換人決定上有許多神來之筆,您如何評價較為頻繁的換人?
陳忠和:頻繁換人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對方不會對我們每個隊員都充分了解,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拿分。不利的是,如果隊員處理不好自己的狀態,也會出現失誤。不是每次換人都會成功,郎平很多正確選擇是基於對隊員的了解程度、信任程度,和對隊員狀態的把握程度。
記者:雅典奧運會與俄羅斯的決賽中,危難之時您換老將張越紅上場扭轉局勢,她送出致命扣殺令人印象深刻。您當時憑藉什麼做出的這個判斷?
陳忠和:有對她的了解和信任,也有一些直覺吧。教練應該會根據臨場形勢變化,來針對性換人。如果隊員狀態正好,還有可能破壞她們的節奏。要恰到好處,這很考驗教練執教能力。
記者:從袁偉民到您,再到郎平,您覺得三位奧運冠軍主帥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陳忠和:我和郎平都是袁偉民的學生,我們繼承了很多袁指導的訓練方法和管理理念,從他身上學了很多東西。袁偉民執教時有一種威懾力,平時和藹可親,訓練場上他的氣場會讓人感到害怕。郎平有多年在海外的學習和執教經歷,帶來了國際上很多先進訓練理念、科技應用、管理經驗,但在訓練把握上也是非常嚴厲的。
記者:可是感覺您一直都是很儒雅的形象啊。
陳忠和:我在場上她們也害怕。(笑)張萍今年見到我時,才説直到現在才慢慢不那麼怕我了。以前見到我就感到害怕。平時訓練和比賽時都一樣的怕。(笑)
記者:作為主教練,是不是必須要在凝聚團隊精神和向心力上起到領導作用?
陳忠和:集體項目的教練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凝聚大家的力量。團隊項目最怕一盤散沙,隊伍管理不起來,教練員的設想運動員執行不下去。你想讓她們練,她們如果不想練呢?這是最要命的。為什麼有的教練成功,有的失敗?業務水準、個人魅力、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都很重要。
記者:您帶隊在這方面有什麼法寶麼?
陳忠和:沒有什麼法寶啦(笑),但是可以比較自豪地説,我帶的隊凝聚力很強,管理非常嚴格。
記者:您覺得現在的女排隊伍和以前奪冠隊伍有什麼不一樣?
陳忠和:這批女排隊員有朝氣,身體條件好,可以説是歷史上最好的。1米9以上的姑娘有好幾個,袁心玥、徐雲麗、朱婷、惠若琪、張常寧等等,場上平均身高比俄羅斯都高,原來有人説郎平是60年一遇的選手,我可以這麼説,朱婷是一百年才出一個的好苗子!
記者:現在距離您帶隊奪冠的雅典奧運會過去了12年,您覺得女排發生哪些變化?哪些沒變?
陳忠和:現在女排選手雖然年輕,但傳承了很多老女排的精神。現在隊員比以前聰明、活躍,你看惠若琪可以用英文接受採訪。她們視野開闊,膽子大,學的東西多,接受能力強。就苦練來説,新老女排都很苦,這是女排的傳統。現在運動隊都是複合型團隊,後勤保障方面比以前好,營養、醫療、科研、體能等保障比以前強很多。
記者:執教方法和理唸有發生變化麼?
陳忠和:也在不斷的改變,技術條件在不斷改變,隊員們身體素質都在提高,思維方式也發生變化。年輕人接觸信息量很大,想法多。帶這樣的隊伍,凝聚她們的精神比以前更難。如何把她們籠絡在一起,按照教練意圖進行,要有更豐富多元的方法。一味地講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如何讓她們做到呢?教練員要有辦法引導,這也體現教練的智慧。
記者:比起乒乓球、跳水等項目,女排並不是中國長盛不衰的項目,中間也經歷起伏波折,為什麼能給大家帶來這麼強烈的精神愉悅?
陳忠和:女排是團體項目,個人項目影響力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男足拿了冠軍,説不定大家真的就瘋啦!集體項目對抗性強,體現團隊精神,不是某一個人的勝利。為什麼女排決賽收視率那麼高,這是和每個人都有關的集體勝利,我們特別需要這樣一場勝利!
記者:當代女排精神能否複製到其他運動項目,甚至對其他行業有沒有一些啟迪和借鑒作用?
陳忠和:雖然不會每個人都遇到像奧運會那樣具有挑戰性的場合,但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瓶頸,都會有某個時刻面臨極大挑戰。女排的成功是靠平時積累,有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變化。所有運動員都會碰到苦和累、傷病困擾,好的運動員能咬牙克服,如果意志薄弱,不夠堅強,會選擇放棄。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很多醫生認為馮坤、楊昊不能再打球了,但最終她們作為主力都堅持打完比賽。怎麼解釋呢?正常人就是打不了,證明人的潛力可以非常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嘗試發掘自己的潛力。
記者:女排奪冠對排球的群眾普及、全民健身以及未來的排球職業聯賽會産生哪些影響呢?
陳忠和:過去我們重點抓競技,群眾普及較薄弱。雖然這次奧運會成績沒那麼理想,但我們開始抓運動普及和全民健身了。女排奪冠對群眾普及肯定會産生深遠影響,會讓更多青少年愛上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為什麼開展得好?這和國家隊的龍頭效應有關。
目前排球普及推廣力度不夠,聯賽的職業化程度低、市場開發不足。女排聯賽上賽季連冠名商都沒有,但奧運奪冠之後,下賽季冠名商一定會有的,廣告和贊助也會升溫。每個項目都需要明星推動,李娜成名對網球普及有很大作用。現在女排12位隊員都是明星,人們就會去看啊。下賽季女排聯賽福建主場就有可能搬到福清去,那裏是徐雲麗和林莉的老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