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為什麼出不了“C羅”

2016-09-23 17:24:3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蒙召

  中國足球為什麼出不了“C羅”

  不久前,“尋球科技”創始人呼濤做客“造就演講”,分析了中國足球為什麼裹足不前的深層次原因。在剛剛落幕的裏約奧運會上,最鼓舞人心的毫無疑問是女排在郎平的帶領下獲得了冠軍。但是那麼多年來,中國男足的表現卻總是如此低迷。

  中國足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我看來,關鍵的問題是,在決定整個中國足球水準的土壤上,四個核心元素——校園足球、業餘足球、足球學校以及頂級俱樂部梯隊——都非常薄弱。同時,這四個體系是完全割裂的,沒有統一的規劃。也就是説,中國足球這塊土壤是先天不足的。

  先來看一下我們有多少足球場地。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萬多個足球場,其中很多是不對外開放的。南京有500多個足球場,其中只有50多個對市民開放;上海每12萬人才擁有一個足球場,這還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我們再來看看英國。有一家專門幫人找足球場的網站,我們以倫敦的一個社區為中心,在它20英里範圍內找場地,大家猜一下結果有多少?2018個!

  我們的教練人才也很匱乏,合格的青少年教練全國只有8000多個。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十幾億人,選不出11個球踢得好的小夥子?還是用數字説話:2013年,在中國足協註冊的球員只有3萬人;如果你知道泰國的註冊球員有28萬人,那麼也許你對於國足以1:5輸給泰國就沒那麼奇怪了。讓我們看看在國外,優秀的運動員是怎麼誕生的。

  克洛澤,出生於1978年,9歲時隨父母從波蘭移民到德國,18歲時因為德語不好,沒辦法上高中,只能上技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墻上刷漆。1998年,克洛澤在20歲的時候,終於成為一名低級別的職業球員,而這一年,比他大2歲的羅納爾多已經帶領巴西奪得了世界盃的亞軍。

  克洛澤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經過一系列職業聯賽的磨煉,到2014年,他成了世界盃歷史上進球最多的球員,並且奪得了世界盃冠軍。

  再説説日本。日本足球體系的構成有四個核心元素——最基礎的是校園足球體系;其次是業餘俱樂部;足協旗下的國家訓練中心;還有就是職業俱樂部。校園足球是日本足球的根基,它培養了大量的儲備人才。

  日本足協為了提高選拔的效率,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00多個國家訓練中心。每個學校會把最好的孩子送到所在地的訓練中心,經過培訓和選拔,再把這些孩子中最優秀的送到日本國家隊、青年隊,或者俱樂部梯隊,形成一個非常有效完整的選拔體系。

  日本小學註冊球員數將近30萬,初中25萬,高中也有17萬。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人數多,而且有相應的聯賽體系,小學階段就有2個全國性比賽,初中階段有10個,高中階段有7個。要知道,比賽經驗對於球員的水準提高有多麼大的幫助。

  目前效力於意大利國際米蘭隊的長友佑都,高中時特別喜歡去遊戲廳玩“太鼓達人”。考入日本明治大學後,雖然他特別喜歡踢足球,但教練發現他水準不夠,所以他只能在拉拉隊裏打鼓,業餘時間偶爾踢踢足球。

  結果他到大二的時候,因為訓練刻苦,成長很快,成了校隊的邊後衛。大三時,長友佑都代表日本國家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表現非常突出。畢業後他就和東京足球俱樂部直接簽了約。你想像一下,一個大一還在拉拉隊裏打鼓的孩子,畢業後馬上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這就是體系的作用。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發掘出中國的“C羅”呢?

  首先,由國家層面主導,理順、推動校園和業餘足球體系的發展。其次,要重視體育教育。中國人向來重文輕武,學而優則仕,大家對於體育教育的功能比較低估,這是需要改變的。

  最後我想説,大家多去踢球,多去看球,享受足球帶給你的快樂。如果你有孩子的話,送他去踢球吧,説不定他就是中國未來的“C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