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排球>>正文

人民日報:讀懂中國女排魂 拼搏的人生最美麗

2016-09-27 09:38:40|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張津銘

  在中國女排中,19歲的袁心玥是很有辨識度的一個。蓬蓬的短髮,襯著一張圓臉,像極了她的外號“小蘋果”。1米99的身高,是國家隊史上“第一海拔”,可她總愛説,“人家也就1米多”。

  這個隊裏的“開心果”,登上賽場就像變了一個人。兩眼充滿殺氣,每一次扣球或得分,彪悍的“海豚音”響徹全場。可回到場下,她依然像個孩子:跑到主帥郎平身邊,跳著腳求抱抱;在混合採訪區,手舞足蹈地給記者們哼唱《小蘋果》。

  郎平率領的這支女排中,像袁心玥這樣的“90後”佔據大半江山。她們身上,有老女排和“黃金一代”的影子,卻展現著不一樣的氣質:面對輕視與挫折,依然倔強地昂起頭,一步步反擊直至勝利——新女排的崛起之路,就像一部熱血體育電影。

  “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雖然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然目光堅定。” 幾年來,郎平反復給隊伍滲透著這個理念。“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努力去贏”,塑造起新女排的“魂”。

  人民日報:讀懂中國女排魂 拼搏的人生最美麗

  中國女排(資料圖)

  排球哲學

  看淡勝負,交付信任,重塑新女排氣質

  2016年女排亞洲盃開賽前一天,張常寧火線增援國家二隊。奧運會後一直忙於社會活動,她的狀態和體能難免回落。但僅僅恢復訓練幾天,張常寧就披掛上陣,無論主攻還是接應都打得霸氣十足。“我們可是衛冕成功呢!”奪冠後,她在微博上留言。

  越到關鍵時刻,越敢於發揮、敢於承擔責任,這是張常寧在“郎家軍”錘鍊出的精氣神。18歲時,她從沙灘排球改打室內排球,很快憑藉天賦入選國家隊,卻一度陷入失誤頻頻的漩渦。面對外界的質疑,郎平卻説“哪個人成長沒有代價?這時候更要多鼓勵她”。張常寧憋著一股勁兒,逐漸成長為隊裏的“全能戰士”,奧運會幾次關鍵發球,她幾乎沒掉過鏈子。

  郎平當過運動員,善於把握隊員的情緒,也懂得保護她們的自信心與主動性。訓練即便嚴格,但總會適時稱讚大家:“做得不錯,但我希望你們更好,成為世界級的優秀運動員。”百分百交付信任,和諧共處,讓中國女排屢屢在逆境中爆發超常的戰鬥力。

  裏約奧運會決賽膠著時,丁霞一次罕見的二傳扣球,點燃了全隊的激情。這個國家隊曾經的“邊緣人”,在二傳位置競爭中並不佔優。郎平看中她大膽潑辣的球風,一直給她機會,最終換來了一個“奇兵”。“比賽不用去想什麼結果,每得一分,就像贏了一樣。”丁霞的放鬆,折射的是勝負觀的悄然轉變。

  中國女排是一種情結,承載著幾代人的共同記憶。以前一輸球,很多教練和隊員最先冒出的念頭就是“怎麼向全國人民交代”。郎平經歷過“五連冠”的輝煌,也嘗過闖蕩異國排壇的滋味,人生閱歷讓她重新認識著排球:這是我們熱愛的事業,應該從中得到樂趣,不應該只感到精神壓力和負擔。

  這種排球哲學融入她的執教思想,潛移默化地重塑著新女排的氣質。像惠若琪、張常寧等隊員,家庭條件不錯,排球並非唯一的人生選擇。支撐她們挨過艱苦訓練與傷病的,只因一份純粹的熱愛。“一天沒打球,今天好像少幹點什麼事,我很享受和隊友們一起努力的過程。”惠若琪説。

  排球信仰

  追逐夢想,永不言棄,展示向上精神

  奧運奪冠後,“女排精神”成了網絡上的熱詞。冠軍之戰創造了超過70%的收視率,許多“50後”“60後”看得比年輕人還專注,“我們那代人就是伴著女排精神走過來的”。9月5日,當中國女排走進北京大學,最先喊響“女排精神”的學子們已然發髻斑白。35年了,體育冠軍數不勝數,但中國女排只有一個。

  郎平上任前曾對恩師袁偉民講過:“我是老女排最後一個在一線的了,應該為中國女排傳承一點東西,留下一點東西。”當年的“鐵榔頭”作為運動員奪得奧運金牌,那時的女排精神代表著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而今以主教練身份率隊再登奧運之巔,傳遞的女排精神是不忘初心、永不言棄。

  在福建漳州夏訓時,姑娘們每天要濕透六七身衣服,有時累得眼珠都不轉了。郎平常常感慨,全世界有130多支排球隊,中國女排能有這樣的成績,每個隊員都竭盡全力了。

  “説實話我們平時訓練挺苦的,但是看看郎指導走路搖搖晃晃的身影、想想她30多年做過8次手術,就可以想像老女排當年比我們苦太多了。所以我們現在承受的這些,真的不算什麼。”朱婷在《榜樣的力量》中寫道,從教練、從老隊員身上學到了太多,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

  從隊員做到助理教練的賴亞文,已經跟隨中國女排20多年。“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續、在豐富,郎指導回歸後帶來的科學訓練與國際化理念,又注入了新的內涵。” 在她看來,團隊力量在這一屆女排身上,拓展到更大範圍,體能、康復、技術分析等各環節都釋放著創造力。

  而郎平是這個團隊的主心骨,隊員、教練和工作人員之間彼此信任。這種心靈上的支持與默契,在賽場上往往形成一種氣場。無論局勢如何險惡,郎平始終平靜地坐鎮指揮,中國女排的士氣不散,心理上先崩盤的總是對手。

  排球智慧

  居高望遠,增長見識,自信面對生活

  在許多人的印象裏,贏球後滿場飛奔、勝利後抱頭痛哭,是中國女排的標誌性畫面。但這一屆女排卻留下更多元化的形象。朱婷的三連扣貢獻了一波“王之蔑視”表情包;惠若琪在大巴車上吼一曲《最炫民族風》;登上奧運領獎臺,姑娘們一起用“抖腿”表達著興奮之情。這些鮮活的細節,呈現著一支有血有肉的女排。

  私底下,郎平習慣稱呼隊員們“孩子”,對於年輕人的想法,她儘量去理解和包容。人性化的管理,讓新一屆女排變得真實、開放起來。體壇風雲人物頒獎禮上,郎導帶著姑娘們穿上晚禮服,漂漂亮亮地一起自拍。奧運備戰期間,女排還抽空參與了一檔真人秀節目,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榜。

  “我們以前習慣了一種概念:必須得勝、必須拿冠軍——那時候,我的生活中只有排球,球弄不好,生活就沒有光彩。”郎平曾在文章中如此回憶。在她的引導下,女排姑娘們改變的不只是技術,還有對排球的認知、看問題的視野、做人的態度。站在一個新的定位,她們能更自如、更自信地從事這項運動。

  如今,朱婷已赴世界頂級的土耳其聯賽征戰,這對她是極有價值的錘鍊。能做到這一點,多虧郎平的牽線運作,她希望弟子們能在更廣闊的天地增長見識與能力。沒有人比郎平更能體會,擁有什麼樣的排球智慧,決定著一個人、一支隊伍能走多遠。

  當鮮花、掌聲與熱潮漸漸散去,中國女排終將回歸原來的軌道。這些年輕姑娘,與平常的時尚女孩並無二致,因為排球,她們承受著艱苦訓練與枯燥生活。但身在這個光榮的集體,她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那麼值得。

  有人問,現在提“女排精神”是不是過時了?其實,“女排精神”並不是空中樓閣,那些困境中的堅守與奮起、敢擔當的責任感、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不正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力量嗎?“你們要記得,拼搏的人生沒有終點。”裏約奧運週期的最後一次隊會,郎平的寄語激勵著中國女排繼續前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