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網冷門迭爆因場地改動所致 群雄並起時代已到?
2017年澳網冷門之多,與墨爾本炎熱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世界排名第一的穆雷與科貝爾在同一日出局均無緣八強,而與科貝爾一樣是衛冕冠軍身份的德約科維奇則早早止步第二輪,賽事第一週就失去現任NO.1以及衛冕冠軍,實在令人有些意外。今年澳網場地繼續提速,或許是冷門迭爆的原因,當然男子網壇要換血以及女子網壇繼續混亂的局面,也導致了所謂的冷門頻繁出現。
與其他三個大滿貫不同,塑膠場地的澳網,屬於慢速硬地,不過近年來場地卻不斷提速,早在前幾年就引起大牌球手的吐槽,納達爾在三年前的澳網上就曾敏感地發現墨爾本公園的球場速度變快,自己甚至不理解為什麼組委會要進行改變。儘管組委會曾經澄清過場地本身並沒有變化,並指出包括球場表面材料,場地的空氣密度、海拔,甚至比賽用球的不同,都會對球速有影響,但就近年來球手的反饋來看,澳網場地球速變快確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有逐年變快的節奏。
進入21世紀後,因為底線型打法的流行,導致多拍對抗的回合數增加,讓網球的精彩性大打折扣,而且打法的趨同和多拍的增加,也讓球員們的身體備受壓力。越來越多的底線對抗,讓比賽變得冗長,球員們每場比賽都耗時更多,讓頂尖球員面臨巨大的傷病危機。2012年澳網男單決賽,納達爾與德約科維奇上演5小時53分鐘這樣的馬拉松對決,比賽結束後兩人甚至都直不起腰。
或許是出於保持場地多樣性的考慮以及電視轉播的需求,近年來澳網場地逐年提速,但這對固守底線的球手而言,無疑不是個好消息。男單世界排名前兩位的穆雷和德約科維奇,都是在底線拉鋸的高手,兩人防守面積大跑動迅速,依靠超強的身體素質,往往令對手難以突破。但在提速之後,給穆雷和小德的防守空間無緣更小,更快的球速,潛移默化的改變肯定對他們的打法有所影響。
擊敗穆雷的大茲維列夫,在比賽中頻頻使用上網戰術,這正是過往快速球場所普遍運用的打法。在超過100次的上網中,大茲維列夫屢試不爽,控制住前半場將穆雷死死壓制在底線,表現猶如桑普拉斯附體,在網前無所不能。發球上網打法再次流行?大茲維列夫在這個時代的確顯得有些異類,但在提速過後的澳網,這種打法還是奏效了。而戰勝德約科維奇的伊斯托明,也有意識地通過加快進攻節奏和控制網前,給塞爾維亞人製造麻煩。
而女單世界排名第一的澳網冠軍科貝爾,本就是穩守反擊的打法,雖然去年拿下兩個大滿貫且在進攻端豐富戰術注入更多活力,但整體上她的打法還是偏保守,將其稱之為稍稍升級版的沃茲尼亞奇更為合適,在提速後的澳網佔不到任何便宜,不會令人意外,再加上自身狀態欠佳,科貝爾沒有倒在前兩輪已經算是幸事,否則她會比穆雷“死”的更早。
由BIG4統治十數年的男子網壇,早就該有一些新鮮血液冒出。擊敗小德與穆雷的伊斯托明和大茲維列夫,過往都沒有什麼太突出的成績,此次能夠爆發表現上是個意外,但這是否預示著男子網壇要進入更新換代的時期?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費德勒、納達爾以及瓦林卡這三位大滿貫冠軍依然在簽表之中,但産生一個90後新的大滿貫冠軍也絕不是不可能。小德與穆雷出局,有著對手超水準發揮的因素,當然也有自身下滑的本因,兩人過往四次在澳網決賽交手,那種長時間的底線對抗或許很難在澳網上再次上演,群雄並起才是男子網壇發展的希望。
至於女子網壇,科貝爾貴為世界第一和兩個大滿貫得主,依然給人一種統治力不足的印象。而在去年美網奪冠後,科貝爾的狀態就一直不好,只在總決賽打進決賽,面對TOP50球手總共只取得5勝7負的成績,這份成績單實在與世界第一排名不符。本屆澳網,科貝爾的晉級之路走的磕磕絆絆,出局是遲早之事,只是她的身份才令輸球被提及,但在穆雷被爆冷的前提下,似乎都顯得有些無足輕重。以科貝爾近來的狀態,止步澳網16強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冷門。
澳網第一週後,男女單世界第一以及本屆賽會的衛冕冠軍便全部出局,第二周進入關鍵階段,是否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現在看起來本屆澳網完全不按常理出牌,17號種子奪冠?産生一位甚至是兩位新冠軍?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