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強化河北元素 五級青訓梯隊本省球員超50%
已故的中國足球元老馬克堅曾有過這樣的表述:“中國職業足球有兩個‘根子’的問題,一個是‘青訓的根子’,另一個是‘歸屬感的根子’。”
“青訓根子”很好理解,1994年職業化步子邁得太大,將聯賽推向市場的同時也將青少年足球培養交由市場,但彼時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社會培訓機構並沒有踏實下心來做這項重要程度絲毫不遜於甲A、甲B的工作,直接導致了我國青訓體系的全面崩塌,如今足球人口偏少、高水準國內球員身價虛高,歷史因由就在這裡。
“歸屬感根子”揭示的則是國內足球文化環境偏弱的問題,球迷對自己省市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歸屬感不強,這裡有我國職業足球發展年限尚短的原因,但也有各職業足球俱樂部大都經歷過搬遷、換殼、更換隊名的原因,面對一支下賽季就有可能改名換姓甚至遠走他鄉的球隊,球迷如何能做到毫無保留、全情投入呢?
對於青訓,中國足球界乃至全社會已經達成共識,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哪怕是中國足球看似鬆垮的“金字塔基”,也終有踏實、厚重的一天;倒是多年來一直困擾中國足球的歸屬感的問題,迄今沒有尋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
説到歸屬感,有必要先羅列一組數字:2016賽季中超16支球隊一線隊中,來自球隊所在省市的本鄉本土球員所佔比例超過全隊人數50%以上的僅有遼寧宏運(21人)、延邊富德(20人)兩隊;較高的還有江蘇蘇寧(11人)、天津泰達(10人)、上海上港(10人)、山東魯能(10人)、上海申花(9人);排名靠後的則有石家莊永昌(2人)和長春亞泰(2人)以及當賽季聯賽冠軍廣州恒大(3人)。
職業足球的世界裏,是否是“本地球員”其實並不重要,在歐美發達足球國家,足球甚至還被認為是“提供了給更多人‘生活在別處’機會的美妙工作”……但這是要建立在俱樂部自身擁有巨大的文化自信、文化影響力的基礎下——來自市民階層曼城的球員,披上曼聯的球衣,瞬間就有了“國際范兒”;來自沃爾夫斯堡“汽車城”的球員,成為沙爾克04球員之後,也能迅疾完成從“汽車工人”到“礦區工人”的轉變。在中國的現有足球環境下,這些還很難實現,因此對於大都年輕的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來説,著力引進本地球員,加強俱樂部和球迷的血脈聯繫,應該是短時間內獲得球迷好感、尊重、認同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這方面,河北華夏幸福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作為一支成立僅兩年的中超球隊,上賽季成功衝超之後,球隊就引進了河北籍球員丁海峰,本賽季伊始,又將張呈棟、郎徵兩名河北籍戰將收歸帳下,目前華夏幸福陣中河北本地球員數量已經達到了7人,儘管相比于遼寧、延邊、蘇寧、魯能等球隊,華夏幸福的本地球員數量並不算多,但鋻於河北省曾長時間沒有頂級職業足球俱樂部,高水準河北籍球員大都流散在外,能夠在短時間內組建這樣一支“河北味”濃郁的球隊已經十分不易了,華夏幸福的“本地化”努力也因此也得到了包括秦皇島在內的諸多河北球迷的支持和認可。
一線隊強化“河北元素”的同時,通過和河北省足協合作等方式,華夏幸福的五級青訓梯隊裏的“河北孩子”的數量也很可觀,拒不完全統計,比例應該在50%以上,即便在晉陞一隊的過程中必然産生淘汰,但也一定能進一步提升球隊“本地化”、“河北化”程度。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要求,鼓勵地方政府創造條件,引導一批優秀俱樂部相對穩定在足球基礎好、足球發展代表性和示範性強的城市,避免俱樂部隨投資者變更而在城市間頻繁遷轉、缺乏穩定依託的現象,積極培育穩定的球迷群體和城市足球文化。推動實現俱樂部的地域化,立足長遠,系統規劃,努力打造百年俱樂部。
如何在當地紮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根?如何贏得球迷的心、成為球迷的信仰?如何兼顧“本地化”的眼前效益和長遠效益?如何下好“地域化”這盤大棋?河北華夏幸福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