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臺商|Businessmen
她來自台灣花蓮,她的朋友都説她是一個愛説愛笑的小女子,憑藉著堅強的信念和不求回報的付出,在台灣闖出一番天地!2001年,她毅然離開家鄉,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打拼。是什麼促使她出了這個冒險的決定?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始終懷揣著大陸夢,不但性格堅毅,同時還保有一顆善良而正直心的“俠女”。
求學夢碎
祖籍福建的鄧姚文出生在台灣花蓮,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一人拉扯著九個孩子。那個時候台灣社會比較貧窮,花蓮也只是一個農村,務農的鄧姚文家中,還有五個哥哥和三個姐姐。家境的貧寒和母親任勞任怨的堅強品格,給年幼的鄧姚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她從小就鍛鍊出了堅強與樂觀的性格。排行最小的她,早早就明白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在鄧姚文的心中,小時候的生活艱苦但不痛苦,她自己概括為“苦中作樂”。
當時在花蓮高級職業學校讀書的鄧姚文,深知自己讀書來之不易,學習非常用功。然而因為家境的原因,她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了學業,早早進入到社會。在“社會”這所“大學”中,鄧姚文的成績依然出色,她十八歲開始經商,闖蕩江湖,從給別人打工到做合夥人,歷練了這個年齡段很少會歷經的滄桑,其間的酸甜苦辣磨練出了鄧姚文這個小女子的大氣性格,爽朗,豁達,愈挫愈強,行俠仗義。她説自己最敬仰的人之一就是關公,因為他有著一種俠義精神。
北京續夢
在台灣已經有一定事業基礎的鄧姚文,資金、經驗等方面已經不成問題,但她還是時常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在2001年,鄧姚文在朋友的幫助下,毅然離開家鄉,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打拼。但她並沒有直接經商,而是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旅遊管理學院做起了學生,在被問及選擇繼續學習的原因時,鄧姚文提到“因為緣分來到北京,知道北京旅遊局下面有一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校的旅遊管理學院是國家旅遊局的最高學府,所以我就在這邊很快樂地進修”。除了這個原因外,鄧姚文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來彌補自己在台灣沒有讀大學的遺憾。
在北京的學習,除了收穫到了知識,鄧姚文也收穫到了快樂與朋友。在學校中,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小鄧”,老師們都很奇怪怎麼這個“小鄧”這麼樂於幫助別人,並且不求回報。由於這個原因,在那批進修生中,鄧姚文的人緣特別好。在鄧姚文的心裏,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這種開朗、熱情的性格,使得她結交了很多好朋友,用她自己話説“我全國各地都有同學,都有很好的朋友”。
畢業後,鄧姚文並沒有急於開始在大陸投資,而是用整整一年時間到各地考察。有了學習期間的同學資源,加之前期對大陸旅遊市場的精准考察和人脈積累,使得鄧姚文越發有信心在大陸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鄧姚文
奧運牽線
除了北京的學府吸引鄧姚文之外,促使她來北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鄧姚文就敏銳地感覺出這是一個商機,而且認為中國必須靠這次商機來強盛。
經過長期籌備,鄧姚文于2003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自己在大陸的第一家公司——尊龍集團,“尊”就是尊貴,“龍”代表中華民族。2003年公司成立的時候,她就想為兩岸和平發展做一些貢獻,主要是經營商務旅遊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業務。現在已由最初的開展台灣與大陸的商務、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交流,引申到幫助許多臺商發展在大陸的事業。她認識很多希望來大陸投資發展的臺商,但由於各方面的困難,這些臺商一直未能完成夙願,她通過在台灣的分公司,包括台灣的關係,以及國民黨的協助,度過重重的難關,最終讓這些臺商順利地在大陸落戶。除了招商引資外,她還利用自己很多同學都是政府官員的人脈資源,幫助許多京津地區的臺商將企業發展輻射到全國各地。
機緣巧合,在2008年,北京的臺商碰巧需要有一些台灣的志願者,通過北京臺商協會,鄧姚文積極地報名,很幸運被選中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奧運志願者,這段美好的人生經歷,同樣 也讓她終身難忘。
奧運期間,鄧姚文主要負責五棵松棒球比賽場館的志願者服務工作。當時有一場中華台北隊對大陸隊的比賽,她正好在觀眾席服務,對於那天的比賽結果,鄧姚文表示“哪一隊贏,都是為我們華人爭光,都一樣的。”
回顧奧運志願者的這段經歷,鄧姚文認為收穫最大的是覺得自己的夢想成真了,“我01年來就是為了奧運,然後我08年又成為奧運志願者,至少我覺得我的思維還是沒有問題的。”
俠女本色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鄧姚文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是“朋友”,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鄧姚文都結識了很多朋友。從擔任之前的崇文區臺商聯誼會的秘書長到現在的北京臺商學會監事,她都積極地為大陸的臺商們服務。“我付出無所求,都是義務地在幫忙,我是學佛的,我相信人跟人之間是有緣分。……這些很優秀的台資企業的老闆也跟我像兄弟姐妹一樣的互動,所以這些都是很好的姻緣,也是很好的朋友關係。”通過她的這番話,就可以理解鄧姚文事業成功的原因了。
在企業運作當中,她同樣也秉承“以人為本,真誠和真心”精神,悉心地照顧自己的員工。由於擔任了很多旅遊學校老師的工作,所以在公司成立近十年來,很多員工都是她的學生,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她就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特別地照顧他們、關心他們。在採訪中,一位員工這樣向我們描述:“我覺得鄧總是一個開朗、自信的人。在生活中,她對於我們員工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當作朋友一樣,對我們的生活上也很關心,家裏有什麼事情,她也告訴我們一些方法,怎麼去做。”
除了在自己的企業內部發揚這種義氣的“俠女精神”外,鄧姚文也自己成立慈善機構。兩年半前,她作為發起人,成立了“兩岸愛心姐妹聯誼會”,一個為台灣和大陸有愛心的人士做服務的組織。2012年,在台灣會館做募款時,捐贈的物品小到一個價值5元的娃娃,大到台灣綺麗紅珊瑚捐的6條紅珊瑚項鍊。捐贈這些物資的包括台灣、大陸兩岸的朋友,其中有許多是大臺商。集合這些善的力量和愛的力量,那次總共募得的善款是204890元人民幣。募得的這些善款,鄧姚文都用於扶貧事業。在幫助北京郊區的孤兒院時,他們並不直接不捐現金,而是讓孤兒院列出需要物資的清單,將物資備齊後送至孤兒院,保證所捐的是孤兒院需要的東西;在河北省殘聯,鄧姚文帶領自己的組織捐贈了幾百台輪椅及包括助聽器;在青海,他們為玉樹地震孤兒送去了醫療器材和物資;在甘肅渝中,臺聯扶貧項目中,為學校捐贈圖書室和圖書設備。
這做社會公益的過程中,鄧姚文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穫到了快樂,是一種付出的喜悅。她認為很多東西是不能用錢財去衡量的,做社會公益是很重要的事情,她很高興有兩岸愛心姐妹聯誼會的好朋友、好姐妹,包括很多優秀臺商,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她覺得被別人信任就是一種很高興的事。
謝紅就是鄧姚文在做公益時認識的好姐妹。謝紅稱鄧姚文為“小鄧姐姐”,她描述:“剛認識小鄧姐姐的時候是在一個外地的活動上,當時大家聊得都很投機,她希望有一個長期的交流和溝通,就成立了一個‘博愛俱樂部’,大家每一個月聚一次會,有時間就可以來溝通一下。這個活動,我們一直持續了有七、八年的時間,它就是‘兩岸愛心姐妹會’的前身。通過這些活動,我認為小鄧姐姐是一個很有愛心、有包容心、有責任心的人,在工作上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她特別熱情、真誠。”
鄧姚文與記者合影
兩岸展望
多年的磨礪使她深知,這個世界沒有弱者,只要你有恒心,有勇氣,有一顆善良而正直的心,小女人同樣可以開創大事業。如今面對機遇和挑戰,鄧姚文仍然不斷前行。而隨著兩岸日益熱絡的民間交流和真誠合作,讓她對於北京,對於兩岸的未來都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採訪快要結束時,記者問到對兩岸未來關係的發展的看法時,鄧姚文肯定地説:“會越來越好,而且現在兩岸的關係,你看我剛才説的聯姻,或者朋友啊,或者我的員工啊,都像兄弟姐妹一樣,已經血濃于水了,所以是密不可分的,真的就是一家人。”
實習編輯:楊咪
記者: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