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話 暢聊“文學與人生”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2-18 15:14:11 | 來源: 中新網 |
12月16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與莫言暢談“文學與人生”。張勇攝
12月16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與莫言暢談“文學與人生”。張勇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6日電 (楊曉衛)同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中國作家莫言與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16日在山東大學文學大講堂以“文學與人生”為主題展開對話。莫言提出,文學與人生密不可分。作家最能讓人感動的地方,就是引起讀者共鳴的部分。人生共同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經驗,在文學創作中進行對比聯想,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奇遇。
風格不同的兩位作家在對話中認為,文學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文學作品來源於人生體驗,會對人生産生影響。在闡述觀點時,莫言與勒·克萊齊奧都不約而同提到了童年挨餓的人生經歷。
出生於戰爭年代的勒·克萊齊奧童年因為饑餓得病,差點丟掉性命,跟隨外婆拾麥穗的經歷成為他最美的記憶。他表示,當回憶到這段經歷時,我再去讀莫言的《紅高粱》,就可以看到這片土地所帶給人的一些希望,會感覺到人們內心非常強烈的生活嚮往。
“饑餓是小説家非常獨特的資源。我到國外演講,把‘饑餓’作為重要內容,後來才知道有類似饑餓體驗的不僅僅有中國作家。”莫言説,有過饑餓的體驗,讓作家在寫作當中涉及到人性本能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人在非常饑餓的狀態下,如何保持尊嚴、如何保持體驗,這是我們小説裏面應該充分予以展示和描寫的。
反對給“人物貼標簽”的莫言表示,我們有一段時間對人生有一種平面化的表現方式,而恢復文學的本質,就是把人當做人來表現,當做具體的人來描寫,描寫人最複雜的人性的各個層面,人性中善的一面、荒謬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黑暗的一面都寫進去。“只有這樣,我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才更充滿典型性的特點。只有這樣真實的人物,才能夠讓人們受到感染,才能夠讓人牢牢記住,才能夠對人的生活有所啟發。”
首次到訪山東的勒·克萊齊奧一直喜歡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文學藝術思想影響非常重大,“法國小學生看月亮時也會去看月亮兔,其實就是受中國神話影響”。在勒·克萊齊奧看來,莫言為代表的中國作家是作為普通人,為所有人寫作,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文學中來。
勒·克萊奇奧透露,受莫言和夫人邀請,他將到莫言家鄉高密東北鄉探訪,真實地感受莫言筆下的文學世界。
“小説跟現實是有差距的,如果因為讀了某個作家的書,非要去他的故鄉看一看,可能更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莫言幽默地提醒。(完)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