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首次對日本皇室追討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圖片來自網絡)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就在兩天前,3位來自中國的民間人士抵達日本東京,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在明天,也就是日本天皇明仁81歲生日的這天,交給他一封信。

 

這封信,由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撰寫,信裏要求日本天皇明仁歸還中國的國寶——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為什麼選在這一天?又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最終收回文物的幾率有多大?請聽中央臺記者對話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

 

國寶“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重量超過90噸,單體10立方米有餘,駝形天然頑石,成碑于唐代,是唐冊封管轄東北的見證,記載著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甲午海戰後被日軍作為戰利品掠走,至今沉睡在日本皇宮,超過一個世紀。有人説,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被掠奪到海外分量最重、體積最大、最為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早在今年8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就致函日本天皇和政府,要求歸還石碑。這個舉動被認為是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如今4個月過去,聯合會會長童增告訴記者,已經準備好要進入日本皇室,當面遞交:

 

童增:4個月過去了,日本皇室的宮內廳表示,知道這個事了。但是並沒有給我們答覆。因此我們的三位人士由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帶隊,前天到了日本,準備在明天前往日本皇室,再次遞交,要求歸還文物。

 

記者:為什麼是向日本皇室?

 

童增:曾經也有中國人到日本皇室去過,也發現了這個碑。從我們和日本打交道二十多年的經驗來看,日本皇室和日本政府還不大一樣。當他知道在自己家裏面有中國戰利品,他們一定會反思這個文物到底會怎麼樣。我們感受到這個文物歸還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被稱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的童增,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24年。據不完全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光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中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産就有1879箱,文物至少360萬件。文物的流失只在一時之間,文物的追索卻是步履維艱,即便只是遞上一封信函,也是從一國民間到另一國皇室的遙遠距離:

 

記者:為什麼選擇日皇明仁生日這一天?

 

童增:因為明天是日皇的生日,那麼它是對外開放的。我們這三個人,地方他們都提前了解了一下。一個是他們自己到皇宮裏面去直接遞交,再一個,如果日本警察來了,他們可以要求日本警察聯繫日本宮內廳的人來接信。

 

記者:很可能遞交完了還是沒有效果?

 

童增:遞交完了以後,不行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比如法律起訴,也可以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因為這也是聯合國很多法律文件確定的“文物必須歸還”,我們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必須一步一步往前推。

 

歷史上,1970年韓國民眾曾強烈要求日本歸還日俄戰爭期間掠走的“北關大捷碑”,35年後韓國政府出面,要求日本歸還,同年日本將此碑歸還韓國。童增也坦言,這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日本皇室的良心回歸”,而是社會推動力和政府出面追索。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霍政欣表示:

 

霍政欣:我們國家的文物法規定文物屬於國家所有,所以從法律上講,只有政府是提起文物追索的主體,民間追索只能起到輿論和道義的支持作用,體現中國民眾的訴求。政府和民間形成良性互動,為政府提供決策的基礎。今後要真正推動文物的追索,還需要中國政府出面,在中日兩國政府之間通過談判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