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主席評《白日焰火》:用西方技法講中國故事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2-17 16:03:27 | 來源: 大連日報 |
又一座金熊,世界了解中國電影又打開一扇窗;2月15日,《白日焰火》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成為第五部獲得金熊獎的華語片。與此同時,該片主演廖凡成為捧起“銀熊”的首位中國演員;而曾劍攝影的影片《推拿》也獲得了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連中三元,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又留下一個美麗瞬間。
新
“新”,是多方評價本屆柏林電影節入圍華語片的關鍵詞。
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裏克説,當今中國導演更為現實、開放,他們借“西方傳統電影流派,講自己的故事”,“不再像從前那樣以隱喻來表現真實”。
除去藝術之“新”,更有“新銳”的現實目光:《白日焰火》和《推拿》都引入國際投資方,為推廣發行未雨綢繆。刁亦男坦言“終於找到了商業與藝術平衡的表達方式”。
相較于1988年闖入柏林電影節的那片更具籠統象徵意味的《紅高粱》,當今中國電影人正以更為國際化的電影語言與市場思維講述西方更易理解的中國故事。
變
有德國記者説,《白日焰火》的確好,但犯罪推理片得“金熊”讓他不解。
柏林電影節素來關注政治,獲獎影片向以艱深、文藝著稱。但世界在變,電影節也在變。
年年來柏林電影節的台灣電影基金會董事饒紫娟感嘆道,近幾年這裡的電影交易市場持續冷淡,“投資人對藝術片更是謹慎”。而另一變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電影人更多接觸異國文化,電影資金也愈加頻繁跨國流動。科斯裏克也説,跨國電影製造必成潮流。
柏林電影節已因勢而變。本次入圍作品很少直敘戰爭、政治等宏大主題,更多以平凡人境遇表達現實思考。更有不少影片起用好萊塢明星,市場化考量可見一斑。國際合作拍片蔚然成風,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入圍影片,幾乎全部與發達國家投資方合作。
此番中國電影奏功,既為自我超越,更是大勢所趨。
輝煌之後又是中國電影人耕耘的開始。本次中國電影獨佔鰲頭也被這裡不少媒體稱為“意外”。如何更多被理解,變見怪為不怪,值得中國電影人思考,也值得中國影迷們期待。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