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中國人對抗戰史不可“吹牛”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12 15:43:0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1944年8月1日,遠征軍士兵在雲南騰衝城外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對據守村落的日軍展開攻擊
《1944:騰衝之圍》作者余戈説:“戰爭考驗一個民族素質的現代化程度,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如,理性、認真、嚴謹、堅忍的作風。這些轉換至和平歲月,就是現代企業最推崇的信條。那個在工廠流水線上經受了此種檢驗的他國員工,一轉身就可能在戰場上成為你的勁敵。”
日前,《1944:騰衝之圍》在三聯韜奮書店首發。余戈在本書中延續了其首倡的“微觀歷史”的研究寫作風格,以時間為經、戰地為緯,用了52章、80萬字的篇幅,全面細膩地還原了騰衝之戰。
發佈會開始前,余戈和主持人崔永元被困在發生故障的書店電梯裏近半個小時;若時光回溯70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與日軍第56師團,在雲南騰衝膠著了整整127天。崔永元説:“今天的很多年輕讀者,看過不少抗日雷劇。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對他們的思想可能是一種衝撞。”
《1944:騰衝之圍》上部“遊擊騰衝”記述了自1942年5月騰衝淪陷後,遠征軍遊擊部隊、騰衝抗日縣政府及民眾對侵略軍的不屈抗爭。中部“海拔最高的戰場”和下部“浴火之城”則記述了自1944年4月至1944年9月,共計大小戰鬥40余次的騰衝反攻戰。從戰事的前因後果,到具體的戰役、戰鬥部署,從雙方兵力、兵員成分,到武器裝備、戰鬥力評判,甚至日軍殘兵的逃跑路線,所述之細緻堪稱“戰場考古學”。
國內寫戰爭的作品中紀實文學較多,且主要用中國方面的史料。余戈則用中日之間的史料“互參”,再綜合來自第三方的資料,如美國、英國,力求完整、客觀。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就在“掘地三尺”的史料發掘中浮出水面。
騰衝之戰在史書上是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重創日軍第56師團主力,並在決戰中殲滅“騰越守備隊”三千余人,迫使日軍第148聯隊焚燒軍旗。其中反攻高黎貢山,創造了在“二戰海拔最高的戰場”(據美軍戰史)上的山地野戰記錄;騰衝圍城作戰,則首開城市攻堅戰之先河,騰衝因而成為中國在八年抗戰中收復的第一座縣城……
但在余戈筆下,不僅如此。
余戈講了一個故事。在滇西反攻的一年前,中國遠征軍的一架運輸機在騰衝失事,被日軍截獲了飛機上攜帶的密碼本和軍隊指揮系統表。如此大的安全事故中國方面竟然一無所知,密碼照用,被日軍破譯後掌握了反攻部署,在之後的戰場上被處處壓制。
還有一個關於“吹牛”的故事。中日在記錄每一場戰鬥時,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吹牛”的情緒。余戈發現,中國軍隊上下往來的電報中充滿了大量早報、虛報、謊報的戰況。崔永元評價:“現在我們的微博、微信,説不定還處於‘吹牛’的狀態。”
《1944:騰衝之圍》中的全部記述均能“落地”,隨書附贈的35幅地圖和79張歷史照片,再現了70年前的戰火硝煙。騰衝之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告終。騰衝古城在“焦土”狀態下得以收復,但遠征軍也付出了傷亡近兩萬人(陣亡9000人)的慘重代價。
從松山寫到騰衝,接下來還要寫龍陵,余戈打算用“三部曲”描畫出滇西這個抗戰局部戰場的微觀全景圖。余戈説,最吸引他的是“現代化”這個概念。“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的是明朝的歷史,但落腳點卻是中國現代化的轉型。戰爭與戰場,永遠是檢驗先進與落後的終極平臺。先進的東西總是相似的,落後的東西則各有各的面貌。我要讓大家看清楚,在人類最殘酷的拼殺過程中,我們和對方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