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畢竟話劇才是我們的唯一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03 17:06:45 | 來源: 新民週刊 |
濮存昕來了。儘管已不年輕,儘管身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不變的是一身書卷氣。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信任的眼神,角兒如此親和,卻依然“范兒”十足。
這不是個例,在他的同事身上,比如大導演林兆華,比如老戲骨何冰,都仿佛有著一種強大的氣場,吞吐著時代戲劇中的廟堂之氣。再比如濮存昕的父親,人藝老演員、老導演蘇民,還有老藝術家藍天野等等,同樣的微笑,同樣的儒雅。在他們的身上,既有著斯坦尼斯拉伕斯基,也有著京劇崑曲;既有著老北京的風俗,也不乏西洋情調;從莎士比亞、契訶夫,到郭沫若、曹禺、老舍,從焦菊隱到林兆華,北京人藝是多元的,是豐富的,底蘊深厚,獨樹一幟。君子和而不同,雖然每個人的作用、性格、戲路各有差異,卻並不妨礙彼此的交集,共同堆成了中國戲劇的一座高峰。
24年後的重聚
時光荏苒,繼1961年和1988年,今年,上海的舞臺將第三度迎來人藝大戲展演。
此次來滬,作為演員的濮存昕參與了兩部大戲:《窩頭會館》和《原野》。這是他第二次跟隨人藝來到上海,卻是頭一回參加演出。第一次是1988年,濮存昕在上海參加謝晉導演的《最後的貴族》,卻沒能參與演出。“上海和北京是話劇藝術的兩塊寶地,是養育我們的地方。1988年,我雖然在上海卻沒能趕上演出。但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打出的一條標語是 ‘北京人藝的旗幟能打多久? ’今天,時隔24年,能否繼承人藝老藝術家的精神傳統,我們這一代用行動拿出了自己的答卷;我也希望通過我們在舞臺上的表演,感召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不過,現在劇場觀劇是高端的文化消費,我們也要拿出最有價值的舞臺藝術奉獻給觀眾,把活兒幹好。”
24個春秋匆匆流逝,於是之那批老藝術家已杳不復見,而濮存昕這批中生代藝術家,此時還處於藝術上最成熟最精彩的時期。或許與老藝術家們相比,與當年的煌煌巨制相比,現在的北京人藝還有差距,但畢竟招牌豎在那裏,前輩們的輝煌激勵著大家。在藝術市場並不景氣的今天,話劇市場風雲變幻,熱鬧有餘沉澱不足,北京人藝卻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在原創劇與經典劇中,走一條平衡發展的道路。
問起濮存昕“什麼是經典?”他的答案並不新穎,“一定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過傳播,有眾多的讀者、觀眾對它的喜愛,一代一代的藝術家還能繼續去演、去畫、去説它,能夠不斷地出版,經典作品一定是和時間以及觀眾的接受有關的。”濮存昕進一步解釋道:“我們這幾部戲不敢説是經典,但我們會往經典的方向完善。戲劇特別講究每一次都有新的創作,有新的直覺。我們生活于舞臺,我們獲得新的和觀眾見面的衝動,我們的演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新鮮感。每一天的早晨,每一次品嘗食物,饑渴感的興趣點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期待在上海重演《窩頭會館》,重演《原野》。”
陣容強大
《原野》無疑是此次上演的五部大戲中知名度最高也是最難演的,曹禺先生的這部經典之作在此前的五十年裏從未被搬上人藝舞臺。濮存昕在其中飾演焦大星,而導演則是陳薪伊。陳薪伊今年已是74歲高齡,卻是一位充滿了夢想、浪漫和激情的藝術家,在這一次合作中,她的風風火火激情四射和細緻入微的脈脈溫情常常給濮存昕和其他演員們帶來感動。
“在排練場,我們很愛聽她講話,她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對生活真諦的判斷。她在排練場可以感染我們,調動我們,用自身的能量帶動我們。這點我很欣賞。她的導演闡述和對演員的啟發非常動人。”陳薪伊原本就是演員出身,排戲時,非常為演員著想,她甚至可以非常出色地模倣出演員應該做到的表演樣式,這使得她在導演的空間裏具備了先天優勢,同時在樣式和空間上的寬廣又遠遠超越了演員所能達到的範疇。“她曾經是個非常出色的演員,後來轉做導演,能夠有一個超越是不容易的事。”濮存昕坦言,自己不敢做導演,“導演的空間和思維方式與演員是非常不一樣的。”濮存昕眼中的陳薪伊,在生活上是個非常講究的人:“她很講究穿衣,講究打扮,穿拖地裙,像古羅馬人一樣,一定要拖地。‘講究’是她生命的主題。人要講究一點才好。”
作為人藝近年來名氣最大、陣容最強的原創劇,《窩頭會館》或許是此次上海之行最令人期待的一部作品。這部戲人藝排了兩個多月,集合了藝術水準最高、陣容最強大的“五星上將”——宋丹丹、濮存昕、何冰、楊立新、徐帆,作為各具光彩的大角兒,他們幾位都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汗水。
《窩頭會館》可算是北京人藝拿手的衚同戲,戲中非常突出北京地方語言的展示,北京的地域特色就在這京腔中緩緩流入觀眾的心田。“《窩頭會館》是建國60週年的獻禮劇目。大多數獻禮劇目都是解放軍進城,改天換地,從正面去做。但是劉恒這個劇的有趣的地方是從側面切入:北平南城,一群甚至不太知道共産黨是誰的老百姓,感受著時代的變遷。男主角何冰演的房主,還虧欠著共産黨的錢,愧悔無窮地迎接命運的結束。他這個人物的命運、小院裏所有人呈現的矛盾的糾結,都表現那個1949年北平解放的大背景。”濮存昕更是一反常態,在劇中扮演一個落魄的老秀才,模樣邋遢、寒酸且迂腐,時不時還會睡在自己為自己準備的一口棺材裏“耍寶”。對於這一角色,濮存昕從準備到塑造,從身形到神情,捉摸了很久,還借鑒參考了老一代藝術家們的許多表演,最終的結果堪稱“出人意料,一鳴驚人”。
不僅僅是濮存昕一個人,宋丹丹扮演的底層婦女,徐帆扮演的末代格格,楊立新扮演的保長,每個人都忘我地投入到了角色之中,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生活中大明星的影子,在臺上還原了一群老北京升斗小民的甜酸苦辣。難能可貴的是,與老一代藝術家們不同,這群中生代完全沒有經歷過當年的歲月洗禮,成長在新時代的他們,完全依靠自己在生活上的積累,以及對老藝術家們表演的揣摩,得以將往昔歲月的種種一一還原。在劇中有不少“京罵”,還有許多北京土話,而對於上海觀眾能否接受,濮存昕的回答頗為戲謔:“外語還聽不明白呢!你可以把它當做音樂劇來聽嘛。”
話劇的魅力
據悉,作為60週年慶典年,北京人藝今年全年計劃演出話劇21部,但完全原創的卻只有一部。“這是經過反復考慮決定的。保留劇目是北京人藝的優勢,哪個劇團都有。二十來臺戲,説演就演,演員非但都要調配好,而且還要有計劃地讓下一波年輕演員去學、去接,這就是我們的計劃。像《駱駝祥子》等一些經典,年輕人如今都已經接起來了。畢竟保留劇目是人藝的優勢資源,五年、十年翻排一次,年輕的觀眾照樣都愛看。兩千萬人口的城市,其中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愛看話劇,我們演都演不過來!所以我堅持認為,話劇觀眾一定不是只有幾萬。”
有人質疑北京人藝抱著老戲不放,影響新戲的創作,副院長身份的濮存昕堅定地説:“怎麼可能?這戲不能老熊掰棒子,演一個,扔一個。百老匯《貓》怎麼演那麼長呢?你問《貓》的經理‘這怎麼總演呢?’他會説:‘我有觀眾啊。’你問他‘再演個別的行麼?’他會説:‘我正排著呢。’”
此次來滬的陣容裏,濮存昕、何冰、宋丹丹等不僅僅是話劇舞臺的大腕兒,更是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很多觀眾都是通過電影電視認識他們。號稱“師奶殺手”的濮存昕坦言拍電視對自己有幫助,但話劇卻依舊是他心中的最愛。“從影視劇汲取的營養對舞臺有幫助,外面成了大明星以後,站在臺上那口氣兒就特別壯實。在外面都受捧著,可在人藝誰捧誰呀?外面全是老大,在人藝沒人敢這麼説。人藝是一個平等的舞臺,社會給了我們不少其他路子,讓我們有機會演電影電視,但我們必須記得,自己的專業還是話劇。”為了更好地解釋這一問題,濮存昕甚至拿社會上婚外戀現象來比喻話劇演員:“人還是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家庭,雖然有‘婚外戀’,別過分——畢竟話劇才是我們的唯一。”
濮存昕還不忘對電視劇吐槽:“拍電視劇多沒勁吶,端著盒飯,坐馬路牙子,被人轟,永遠都是下三濫。製片人為了省錢,住盡可能差的,盡可能快地趕進度,市場化嘛。話劇演員雖然掙錢少,但受人尊敬,自己尊重自己。時間正常,上班來,下班走,沒那麼大壓力。你演戲,從不行到行,別人也是這樣,都被人看著。自己的劇院可以當成自己家。只要有好的戲,我們都自願回來。”
演員要“養”
俗話説:“家弄不好,孩子就會跑。”儘管北京人藝“家大業大”,但人才流失以及人才培養難題幾乎是目前各個藝術團體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北京人藝的副院長,濮存昕認為培養好演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僅要在學校研習表演技術,還要有生活的積累,而後者顯得更為重要。當天時地利人和俱已齊備,各個元素有機融合,才能出一個好演員。揠苗助長、刻意打造是不可能成為好演員的。“所以,我們還要平心靜氣,避免浮躁。我們要意想不到,藝術和文化應該有意想不到的作品。”
濮存昕一直強調舞臺藝術與拷貝藝術的區分,“我們通過管理上的辦法、策劃,吸引好的演員。演員跟觀眾,臺上台下有一種尊貴,舞臺藝術是演員與觀眾共同分享彼此生命的時間,一起慢慢變老,這種藝術的尊貴感非常寶貴,是其他媒體形式替代不了的。話劇藝術是party,不是集市,是請到家門裏來看的藝術。”濮存昕認為,話劇之所以票價高正是跟舞臺藝術的尊貴感直接有關的,在舞臺上,演員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將生命中的三個小時奉獻給觀眾。而拷貝藝術就像打個電話、弄個e-mail那樣,沒有面對面的真切感。
在聊天的過程中,濮存昕對於當下唯利是圖的風氣也顯得很氣憤:“好戲出不來。不能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大傢夥兒別互相搶飯碗,應該慢慢地,按照自己本來面目來做。在這一點上,北京人藝教會了我很多!”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