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養老離北京老人有多遠 設施容易置理念不好學

日式養老離北京老人有多遠 設施容易置理念不好學

 

資料圖

 

在日前落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上,規模龐大的日本展團和先進的日式養老理念讓人印象深刻。其實,一些日本養老品牌已經在幾年前就進入北京,有的還開設了日式的養老機構進行“試水”。北京老人能接受日式養老嗎?

 

差異

中國重“包辦” 日本重“自立”

 

在本屆“老博會”上,擁有最大展位的日本企業“日醫”頗為引人矚目。“日醫”是日本最大護理服務提供商,他們不僅帶來了日本老人使用的紙尿褲、輪椅等器具,還帶來了先進的養老理念——“介護”。

 

嚴格意義上説,日本的“介護”概念,並不等同於“養老”。“在中國,‘養老’就是照顧老人,但在日本,‘介護’是建立在‘自立支援’的基礎之上的。”日醫中國事業統括本部的木村文女士介紹,“自立支援”是指老人根據自身具備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並不是所有事情都由護理人員包辦。什麼都由別人來做,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最終老人就會喪失自己去做什麼的慾望,日常生活動作能力也會日趨下降,從而陷入臥床不起的惡性連鎖反應中。

 

“老人正常的身體機能如果老是不用的話,慢慢就會退化。”木村文説,這也是有些中國老人住進養老院後身體“越來越差”的原因之一。而在日式的養老理念中,老人首先會做一個介護評估,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會劃分五個不同的等級,來制定介護的方案和內容。從長期的實踐來看,“自立支援型”比“保姆型”的養老效果要好,老人能動的這部分機能都被利用起來,動得多了身體狀況也會得到改善,對壽命延長也有一定的幫助。

 

嘗試

 

居家前景廣 機構發展緩

 

針對中國的市場,日醫力推的是“上門介護”服務。日醫負責人渡會崇介紹,普通的中國老人對介護理念並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們卻很樂意在家接受服務。他介紹,在中國的“9073”養老模式中,90%的老人都是居家養老,7%的老人是社區養老,3%的老人是機構養老。上門介護符合這一趨勢,而且在成本上具有優勢。

 

目前,日醫在北京主要開展的是介護服務人員培訓等業務。像幫助老人如何從床上起身,把老人從床上移乘到輪椅上之類的簡單動作,都是有一系列的規程的。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可能會使老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而經過了介護培訓,就可以更有技巧地去照顧老人。此外,日式禮儀也是介護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

 

渡會崇説,日醫近期將會在北京開展上門介護服務,但短期內沒有設立養老機構的計劃。

 

其實,日式的養老機構在北京也已經出現。2012年10月,日本養老品牌“禮愛”在西四環上河村小區內開辦了老年看護服務中心,曾引起過業界不小的轟動。

 

禮愛老年看護服務中心負責行銷的陳雁兵介紹,這裡的床舖、洗護用具以及康復器械均是從日本進口,工作人員也受到過日式護理培訓,並且總部還派遣了日籍工作人員過來指導。他介紹,禮愛在護理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方面比較先進,不少國內養老機構也前來“取經”。

 

但是,日式養老理念在中國仍是起步階段。幾年過去,禮愛在北京仍然只有這一個養老機構。目前這家擁有10張床位的“微型養老院”只有7位老人入住,尚不及工作人員多。陳雁兵坦言,禮愛做的是8小時工作制正規用工情況下的一種實踐,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為了積累經驗。

 

專家

 

設施容易置 理念不好學

 

國安養老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雪梅曾留學日本,有著在日本養老機構的管理經驗。她指出,日本的養老理念重視“以人為本”,國內養老機構在這方面的意識則比較欠缺。近年來,國內很多養老機構都去日本考察,無論是從建設之前的設計,還是無障礙設施以及養老用具的選擇,中國都參考了很多日本的經驗。

 

但是在軟體上,國內養老機構引入日式理念的程度並不高。在飲食、護理等方面,國內養老機構和日本的差距還很大。張雪梅表示,日本的“自立支援”理念其實也適用於所有中國老人,國內的養老機構雖然也在學習這种先進理念,但是由於大眾的理解程度不同,執行起來並不是那麼順利。“一些家屬非常挑剔,他們要求護理人員什麼事都為老人做,但這樣老人對他人的依賴度會增大,從護理方面講,並不是良性的循環,而且增加了人力的負擔。”她説,大家都覺得日本的養老經驗先進,但日式養老的理念要想廣泛地被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本期策劃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