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新南向政策”中的“文化台獨”元素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9-21 16:39:5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華廣網20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分析“新南向政策”中的“文化台獨”元素。王建民指出,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論述與具體措施,還有重要的人文考慮,即旨在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體現出某種“遠中”或“去中”的“文化台獨”考慮。王建民直言,不切實際地推行帶有濃厚政治味的“新南向政策”,是徒勞的,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更難以改變台灣文化的中國屬性,難以改變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
全文內容如下:
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論述與具體措施,不僅有經濟、政治、對外關係、區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還有重要的人文考慮,即旨在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體現出某種“遠中”或“去中”的“文化台獨”考慮。
與過去台灣當局推動“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經濟關係不同,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更強調“雙向”與“人文”,因此這不只是傳統的涉外經濟政策與區域經濟戰略,還有“人文”或文化層面的用意。這與蔡當局上臺後推動的“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是一脈相承的,相互配套,一體兩面。
蔡英文尚未正式上任前,於今年5月初與臺準“教育部次長”陳良基談話時,就委任陳主導推動教育領域的“新南向政策”工作,強調讓東南亞學生更方便、更快速來臺就讀,要把對其入學、留臺工作的不合理法令障礙降到最低。陳良基表示,未來新當局在經費許可下會選送更多“新二代”到東南亞留學、實習。這與民進黨對陸生的態度、立場、政策形成巨大反差,再次證明了民進黨“新南向政策”具有文化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圖謀,至少是要淡化台灣的中華文化基因,讓台灣成為他們期待的所謂“多元文化社會”。
蔡英文當局強調“新南向政策”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強調“新南向政策”包括攬才培育計劃,促進雙邊人才雙向交流,同時計劃設立大型“東協南亞獎學金計劃”,培養人才,並讓這些人才支援産業界前進東盟與南亞。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把台灣高等教育發展與“新南向政策”相結合,強調各界關心的“五年1000億新台幣高教藍圖”將配合“新南向政策”規劃,讓台灣和東南亞年輕人相互到對方留學。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表示,“過去這些年有非常多的東南亞好朋友飄洋過海,與台灣人結成家庭,愈來愈多‘新二代’在台灣受教育、成長,台灣現在與東南亞國家關係,不只是文化、經濟,甚至血緣上,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愈來愈緊密”,“台灣社會應該重新理解,台灣應該要回到亞洲,做一個亞洲‘國家’,位在亞洲、面向東南亞,這是台灣戰略的重大調整與改變”。民進黨重要負責人置兩岸同胞通婚與兩岸文化血緣關係于不顧,卻大談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與血緣關係,充分暴露了民進黨“新南向政策”的“台獨”本質。
事實上,由於歷史、地理區域等因素影響,台灣與東南亞地區一直有密切的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大量東南亞學生與僑民子女在臺求學讀書,為東南亞培養了一大批“知臺”人才。東南亞一直是台灣海外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地。這本是正常的文化教育交流,但在“台獨”思維下,蔡英文當局推動台灣與東南亞甚至南亞地區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就有了強烈的政治意圖,即避免台灣在文化教育交流上過於親近大陸、過於傾向大陸,進而達到在文化教育上“遠中”、“脫中”。
民進黨不顧兩岸同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現實,不切實際地推行帶有濃厚政治味的“新南向政策”,是徒勞的,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更難以改變台灣文化的中國屬性,難以改變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