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看轉型:各地聚焦節能減排、綠色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在近期陸續召開的各地兩會上,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是備受關注的焦點。代表、委員們就治霾、治水、垃圾分類、國土綠化等問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各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均以較大篇幅,對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全面部署。無論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進一步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的態勢都令人矚目,振奮人心。

 

治霾打出組合拳,消解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空氣品質總體向好,但大氣污染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如何進一步防治大氣污染、消解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成為地方兩會的重要議題。

 

“把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這是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的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京60”目標,也是國務院2013年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給北京市確定的硬指標。

 

去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今年要下降18%左右,無疑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為此,北京市將加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採取全年壓減燃煤30%、總量降至700萬噸以內,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新建3000個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等多項措施。今年北京市將安排182.2億元資金治理大氣污染。

 

露天焚燒秸稈是影響大氣環境的重要因素。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關於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的決定,規定從今年3月1日起,全面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違者最高可罰款2000元。此外,天津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燃或關停7台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全面治理城鄉散煤,關停淘汰落後企業100家,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

 

河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全年削減煤炭消費600萬噸以上,壓減焦炭産能720萬噸。各地特別是污染嚴重的市縣,都要制定大氣環境品質限期達標、城區工業企業調整退出、工業園區調整、散煤治理等規劃,明確年度目標,定期公開結果,嚴格考核獎懲。河北省的目標是今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左右。

 

記者發現,一些地方將鐵腕治霾放在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為民辦實事的首要工程來抓。

 

“把治霾作為環境保護的頭號工程。”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措並舉,大力推進以關中地區為重點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治。以環保倒逼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産,碳排放強度較上年降低3.9%,力爭關中地區PM2.5濃度降低3%以上,優良天數平均增加5天。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要認真辦好的十方面民生實事,前三項都是生態環保方面的,第一項是“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窯)爐,積極治理霧霾”。浙江省提出,節能減排降碳指標要“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今年是“大氣十條”的考核年。“大氣十條”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要比2012年分別下降25%、20%、15%左右。為了實現治理目標、迎來更多藍天,各地紛紛打出調整産業結構、改善能源結構、重拳打擊污染等有力的組合拳。

 

治水力推河長制,防治水污染、修復水生態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如何推行河長制,實現河長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啟動河長制工作,依法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強化重大規劃、項目水資源開發和保護論證制度。對用水總量超標區域,堅決實施退耕、節水、禁止開荒以及新增取水開發建設項目限批等措施。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行河長制,加強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治理,全面取締企業直排口,嚴厲打擊污染黃河行為,堅決保護好“母親河”。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後,江蘇無錫首創河長管水,變“多頭治水”為“一龍治水”。河長制先行一步的江蘇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資源總量、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長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新時期太湖治理,抓緊實施重點斷面水質和水功能區達標整治。

 

重點江河湖泊、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備受關注,各地兩會都做出了具體安排。

 

去年,雲南的滇池等高原湖泊水質得到改善。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加強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保護治理。實現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不低於80%,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碧水工程,促進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大力度治理城市黑臭水體,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隨著各地治水護水舉措的全面推進,大江南北的河流將更有生機活力,湖泊將更加澄澈秀美。

 

全面小康補短板,讓綠水青山成為亮麗名片

 

除了“治氣”和“治水”,各地兩會對垃圾分類、國土增綠、農村環保等,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措施。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推進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填埋場生態化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新增造林2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0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

 

湖南省把“環境治理戰役”作為今年要重點打好的三大攻堅戰役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農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環境改善四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80%的鄉鎮建成生活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更多的美麗鄉村。

 

為了讓綠水青山成為亮麗名片、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地將在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方面持續發力,攻堅克難。

 

“生態美是建設新福建的永續優勢。”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年度17項重點改革。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制定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全面開展環保督察。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推進“多規合一”,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聯動機制,加快排污權交易市場化改革。發揮環保基金引導作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生態環保産業。

 

“快馬加鞭未下鞍。”記者了解到,在很多地方,兩會剛剛結束,就印發了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細化分解,責任到人,緊鑼密鼓地推進實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生態環境是不少地方的突出短板。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各地一定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之路,迎來山清水秀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