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Businessmen
彭怡平,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係博士。她行走過52個國家,通曉多種語言。電影、藝術、美食,她用她的精神力,傳遞著對這個世界的獨特感悟。
彭怡平
閱讀對我來説就是一種食物,一種心靈的滋養。
——彭怡平
彭怡平,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係博士。她行走過52個國家,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電影、藝術、旅行、美食、音樂,她用她的感受力和精神力,記錄著、傳遞著對這個世界的獨特感悟。
2017年,彭怡平帶著她的新書《經典電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鏡》又一次來到了大陸。不得不説,她是一個細緻的筆者。她的文字,常常不僅是一段故事,亦是一個深刻的研究。少則7年,多則18年,這是她成書的時長,也是她對藝術的責任感。
《經典電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鏡》
《經典電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鏡》這本書,亦經過了一段長長的歲月。當時彭怡平還在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讀書,正在準備博士研究的題目。她的老師向她提了兩個要求:第一、去找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題目。第二、若要改變電影界現狀,不能僅僅只是讀一個博士,而是要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彭怡平説這兩個要求或者説是問題,對她影響非常深刻。循著這個思路,不斷探索下去,當時的她萌生了“要拍一部紙上的美味電影”的想法。
如同她的老師所要求,這是一個沒有人研究過的想法。它探究了第七藝術電影的觀影經驗裏所缺乏的第八藝術美食中所包含的“觸覺”和“嗅覺”。同時,這是一個超前的想法,超越3D的概念,甚至超越的4D概念,這本書就像一個寓言,啟發著讀者,一個關於未來電影的可能性。
彭怡平説:“讀到一本書,同時也是認識一個視點,跟一個完全陌生的心靈,展開一份永永遠遠的莫逆之交。”而這本新書,確實讓讀到它的人,探究到了彭怡平對於美食文化和電影藝術所獨有的豐富的感官世界。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首先,是內容層面的多元。追尋著一個時間的主軸,從早餐、中餐到晚餐,彭怡平借由電影作品,表達了食物留給她的感受和記憶。譬如説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這裡面有她對童年的記憶,對台灣的記憶。小的時候,彭怡平住在台北東區。那時候的她,24小時呆在開著冷氣的房間裏,眼前是黑漆漆的紗窗,耳邊是街道傳來的嘈雜噪音。因為空氣污染,得了鼻竇炎的她,在這樣沉悶的屋子裏,似乎總也靜不下心來。直到某天,偶然聽到播放器裏傳來奧黛麗赫本的月亮河,她説:“我的心,立刻安靜了下來。真的聽不到外面車水馬龍的聲音了。”
這首歌就這樣走進了她沉悶的房間,而後再在影院聽到月亮河,看到《蒂凡尼的早餐》這部電影,她始終記得,這就是她小時候聽到的聲音。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劇照
可她的作品,也不僅僅是個人感受的記錄。如同《蒂凡尼的早餐》,也不僅僅是一個羊角麵包,一杯熱咖啡。清晨十分,紐約第五大道上,穿著華麗、打扮入時的霍莉(奧黛麗赫本飾),和她手中的所謂“窮人的早餐”亦是對時代和社會的記錄。細細品味這本書的讀者,體會到的有電影、有時代、有作者的思想。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劇照
這本書的多元,還體現在它的“多重感覺”之上。《經典電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鏡》這本書,除了傳統的“視覺”呈現,更將受眾體驗上升到了“味覺”層面。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彭怡平召集了台灣不同領域的大廚,去還原這些電影中的“食”。她親自開菜單,要求大廚們將那些經典食物都做了出來,並將每部電影中的菜單羅列出來,跟讀者一起分享這個美味。
所以這是一本特別的書。能看到電影、能看到故事、能品味美食。
彭怡平
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在電影當中,美食和吃,似乎不僅僅為飽腹和休閒,更是人性的放大,有著值得我們探究的奧秘。”和書名相互呼應,也和兩頓晚餐相互呼應:《賣火柴的小女孩》通向死亡的聖誕晚餐以及卓別林的“鞋子晚餐”。
這是兩頓“幻想中的晚餐“,貧窮孤單的女孩,靠著火柴的點點星火,延續著對“食物”的幻想。卓別林和友人,將鞋帶視作意大利面,鞋底視作牛排,去産生幻想中的飽腹感。彭怡平説,這是她還是孩子的時候所看到的兩部電影: “它形塑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觀感”。這或許就是悲劇的力量、現實的力量,在孩童時代,我們同樣需要通過兒童讀物、通過戲劇去感悟一個完整的、不缺失的世界。
電影《淘金記》劇照
所以彭怡平的書,探究的也不僅僅是電影中的人性,它亦是一種呼喚,啟發作為“觀者”的我們,去塑造自己與作品之間的記憶,去感悟作品裏不同的世界。
作品與作者,兩者交織,密不可分,這便是彭怡平和她的書所具備的靈氣。如果更多面的去解讀除彭怡平,她除了是個細緻的筆者,同時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筆者。飲食文化于她而言,不是某一國的,某一部電影裏的,而是跨國際的。她走訪不同的國度,去體悟、去嘗試、去拍攝。用身、心、鏡頭、文字記錄真實,“因此在這本書裏會看到很多的世界飲食以及對世界文化不同的研究。而這些研究都不是基於其他研究基礎之上的,是我真的走訪那個國度,拍攝的照片。”
彭怡平
從博士在讀到今天,從電影到美食到個人記憶到社會責任,彭怡平剖析自己、剖析作品、剖析藝術。完成了年少時在法國許下的“要拍一部紙上的美味電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