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啟明:涉臺園區應擴大臺人才引進構建台灣人才高地

 

鄧啟明:涉臺園區應擴大臺人才引進構建台灣人才高地

 

鄧啟明教授

 

日前,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導,寧波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研究員鄧啟明在寧波“一帶一路與海峽兩岸經濟社會發展論壇”上指出,涉臺園區既要加強政策創新與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國家和省、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與資金引導;還要加強涉臺園區自身發展和平臺建設,增進區域和兩岸交流以及各方面的有機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鄧啟明表示,新形勢下,涉臺園區能否及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臺人才交流與專業人才引進工作,著力建設高水準的人才載體和創新團隊,加快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努力構建“台灣人才高地”、推進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值得研究探索。

 

他認為,當前涉臺園區加快構建台灣人才高地具有較強可行性:

 

(1)人才是區域經濟與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決定力量。當前大陸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引擎”;特別是在“互聯網+”和政府相關政策引導、高新區和科技園區平臺及職業創業人興起等動力推動下,近年來海歸創業、大學生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精英離職創業等層出不窮,形成了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人才需求劇增。但總量不足、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不強等,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與園區競爭的短板和主要制約因素。

 

(2)台灣地區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規模與出路問題突出。當前台灣地區正處於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狀態,高等教育經費緊缺、生源不足、校際競爭激烈等方面壓力與挑戰突出。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島內經濟發展緩慢,失業率較高;又以青年群體較為突出,且高學歷群體的失業率要高於低學歷者,甚至出現“流浪博士”這一特殊群體。據介紹,目前島內約有6000名博士,正在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各地尋找合適崗位。

 

(3)海峽兩岸産業合作與人才交流發展迅速亟待引導。不僅園區內的台資企業對各層次台灣專業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當地産業升級與技術換代,特別是戰略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與壯大等,也迫切需要加強兩岸間專業人才的密切交流與規範引導。尤其是當前臺商投資已逐漸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特別是電子信息業、汽車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等呈現出産業對接與整合發展新態勢,進入了依靠人才和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亟需研究與實踐探索。

 

(4)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經濟社會融合重要抓手。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與考驗,如何紮實做好台灣青年與人才工作刻不容緩。對此,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明確指出:“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造提供更多機遇、打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無論是進一步擴大和放寬台灣居民發展創業行業領域、地域範圍及其經營條件,還是各地陸續成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或示範點)等,均已為台灣人才工作提供了更多機遇和發展空間,任重而道遠。

 

鄧啟明:涉臺園區應擴大臺人才引進構建台灣人才高地

 

鄧啟明更以2012年1月國務院更批准設立的泉州臺商投資區(下文簡稱“臺商區”)為例,指出新形勢下涉臺園區加強和改進對臺人才交流與專業人才引進工作,具有較紮實的基礎。

 

該區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園區加快推進人才載體建設,先後建成1個院士工作站、2個國家級科研院所、8個省級人才培養載體、19個市級技術中心,為包括台灣人才在內的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初步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鄧啟明就此認為,一是園區優勢較明顯。

 

(1)發展基礎紮實潛力較大。特別是臺商區區位條件良好、目標定位明確,目前已集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3個品牌于一身,並採取最開放、最高效、最優惠政策吸引臺商投資和台灣人才引進。既是海西對臺交流合作重要前沿平臺,也是泉州市未來環灣新城核心區。

 

(2)文化獨特生態環境良好。園區地理位置上不可比擬的優勢,決定了園區與台灣地區具有血緣相親、民俗文化相近等方面特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紐帶和聯繫橋梁。不僅有利於台灣同胞回鄉探親、尋根謁祖、投資興業,也有利於臺商區擴大台灣人才交流與引進、率先打造台灣人才高地,促進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上人文與自然風光各有韆鞦,若聯合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加強旅遊與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合作開發,有助於加深廣大民眾“兩岸一家親”理念與認同感。

 

(3)區域經濟發達潛力較大。“民營企業主導”的區域經濟發展多年位居福建省各地市第一名,但也普遍存在研發投入少、技術與市場競爭力弱、高層次研發人員少、自主創新能力差等方面問題。近來臺商區即出臺系列招商引智優惠政策,以利於引進臺商投資和台灣優秀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特色産業升級。尤其是大力發展現代醫療健康産業,全力打造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基地。

 

鄧啟明強調,二是發展機遇很難得。

 

(1)加快建設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實施港灣人才計劃。當前泉州正努力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這就為臺商區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此間,各級各類人才將在支撐産業發展、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起著主導和推動作用,這也是當前大力實施“港灣人才計劃”的重要目標與依據。

 

(2)福建是“海絲”核心區,泉州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一帶一路”倡議秉持開放、共商、共享、共建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沿線及全球貿易體系和世界經濟,促進經濟要素有序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融合度。這就給港口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也有利於台灣人才引進工作的開展。

 

鄧啟明説,三是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與挑戰。

 

(1)臺商投資與貿易規模比較小。與臺商區當初設立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人力資源與高層次人才緊缺。當地高校數量較少、層次較低,師資和學生規模較小,人力資源基礎較弱,更無法與廣州、深圳、福州、廈門等地市相匹敵。

 

(3)産業結構與投資環境待改進。區內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傳統工業,遠未形成新興産業集群,高端人才培養和就業基礎並不夠牢固,投資軟環境也有待提升。

 

(4)人才競爭激烈引進成本趨高。各大園區和地方政府都在優化人才引進與工作環境、大力吸引台灣專業人才,但各地人才引進無序競爭等也抬高了其引進成本。

 

(5)兩岸關係發展不確定性明顯。特別是2016年5月台灣地區蔡英文和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已造成兩岸官方聯繫機制停擺、不確定性和風險擴大,負面影響突出。

 

鄧啟明認為,當前,打造台灣人才高地,既要搶抓難得的歷史機遇,更要樹立本土化意識,特別是要結合當前當地發展實際與方向,努力引進重點領域所急需的專業緊缺人才;既要注重台灣人才的交流與引進,更要注重發揮已引進台灣人才的作用與潛力,以滿足園區發展及其引智需求,特別是不同主體不同形式、多層次人才需求。

 

鄧啟明提出了相關策略選擇:一是要進一步優化引才環境。

 

(1)優化服務環境。通過成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設立人才服務窗口,構建“一站式”受理、辦結、答覆的人才綜合服務平臺,為台灣人才前往發展創業和項目申報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可建立臺商區領導掛鉤聯繫優秀人才制度,及時幫助人才解決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2)優化台灣人才發展創業環境。既要繼續“請名院、聘大師、借外腦”柔性引才,更要加快推動“一心、兩橋、三城”城市功能配套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人才公寓、湖東學園、頤和醫院和海絲藝術公園等重點項目,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務水準,以一流環境保障引進人才安居樂業。

 

(3)優化輿論環境。要充分利用媒體平臺,解讀人才政策,宣傳工作動態,不斷擴大宣傳聲勢;還要設立台灣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實行人才貢獻獎勵制度,適時評選與表彰一批台灣優秀人才,努力營造重才、愛才、惜才的良好環境與氛圍。

 

二是要加強和改進載體建設。

 

(1)加強和改進“國企”平臺建設。深化國企制度改革,推行企業“老總”競聘制和年薪制,實行企業自主管理,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效激發企業活力。

 

(2)加快科研創新平臺建設。要發揮中科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和特檢院科研團隊的優勢,及時申報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打造高新技術孵化加速器。

 

(3)加快“雙創”園區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聚合發展”原則,加快創新創業園區建設,重點打造盛達、中熙、派頓等創業園,同時聘請創業導師,免費提供創業場所,為人才創業創新提供項目孵化、成果轉化、實踐指導等綜合性服務。

 

在策略選擇上,鄧克明進一步強調,總體而言,當前臺商區台灣人才引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未來應採取以發揮內部優勢和把握外部機遇為主、克服內部劣勢和防範外部挑戰為輔的配套策略措施。尤其是要充分把握和用好現有政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挖掘自身潛力,使園區聚集更多台灣優秀人才;健全台灣人才引進配套措施,創造良好聚才環境;加大宣傳推廣與支持力度,增強吸引力與針對性;加強園區間的協調與合作,避免惡性競爭;增進兩地交流合作,爭當融合發展示範區;培育和增強園區産業特色,有針對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新和優化涉臺園區服務與管理模式,“以臺引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