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戲曲專家談中華“美人”

台灣知名學者、“中研院”首位戲曲專業院士曾永義25日在台北齊東詩舍講演“文史中的四大美女”,分析民族故事深層的虛擬和真實。

 

台灣知名戲曲專家談中華“美人”

 

3月25日,台灣知名學者、“中研院”首位戲曲院士曾永義在台北齊東詩舍講演“文史中的四大美女”,吸引眾多傳統文化愛好者、民眾前來聆聽。圖為曾永義與部分觀眾在活動現場。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

 

曾永義1941年出生於台南,致力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其著作在海峽兩岸、港澳及海外均有影響。

 

曾永義説,中國有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四大美人”,也有《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等民間傳説,綜合來看,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故事。

 

“這些民族故事原來都是很簡單的,情節枯燥,但後來為什麼那麼多彩多姿呢?”他認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故事,是以中華文化中豐富的民族意識、思想、理念與情感為內涵。

 

曾永義舉例説,經他考證,歷史上的西施是一個“虛擬人物”,可能只是來源於民間傳説和文人引述。先秦的史書,如《左傳》《國語》《史記》等都沒有西施的名字,雖然先秦諸子之説中出現過西施的片段,但與當時的“吳越戰爭”無關。

 

他認為,西施的故事應是“滾雪球”般編造出來的,楊貴妃、王昭君的歷史形象,也都有可能是後代史學家根據民族意識和傳説所書寫。

 

“盡信書不如無書。”曾永義説,讀書要用心追查,才可以發現更為真實的現象。

 

“那如果四大美女的形象只是民族意識的體現,那為什麼會有很多故事細節流傳在民間,還出現‘東施效顰’這樣的成語?”現場有觀眾提問。

 

曾永義回答,千年以來,中國那麼多的文人,不斷對歷史上流傳的典故加以“包裝”,將不同的理論、觀點加入其中,才不斷豐富了這些故事。

 

曾永義還談到了自己對“美人”概念的理解。他説,“美人”要有內涵,展現出來,讓大家感到欣賞、舒服。“美人”一定是修養、行為、人格和心靈融而為一。中國歷史上,“美人”曾指代賢德之人,後來才慢慢多指代女性形象。(中新社台北3月25日電  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