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號B衛星成功發射:開啟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設新征程

自7年前成功發射海洋二號A星之後,10月25日,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開啟了世界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設的新征程。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業務化觀測能力,提高我國海洋預報與監測預警水準和海洋防災減災與海上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服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新時代航天強國、海洋強國建設。

 

一專多能:多載荷集成是海洋衛星發展方向

 

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斷前行,衛星的發展趨勢逐漸從原有的功能單一化向多功能集成化轉變,但實現起來卻步履維艱。以海洋二號B星為例,六大載荷的存在讓衛星的工作頻率跨越8個波段,天線數量國內最多,電磁環境十分複雜。

 

專家介紹,海洋二號B星在A星的基礎上新增了船舶識別和數據收集分系統,實現了六大有效載荷的完美融合,它不僅能對海面高度、風場、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精準觀測,還有了兩項“副業”——具備對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的能力。

 

為實現載荷彼此間的“和諧共處”,航天五院海洋二號衛星研製團隊在測試方法上進行了系統規劃,從整星總裝、分系統、載荷、單機以及電纜包覆等層面做了針對性處理,使得各個載荷互不影響,能夠正常的收發信號。

 

一星多用,一專多能。對於未來衛星的多功能集成化發展,海洋二號B星無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用易用:能提供全天時、全天候不間斷服務

 

作為微波遙感衛星,海洋二號B星的優勢在於其不受天氣、光照等客觀條件的干擾,能夠提供全天時、全天候的不間斷服務。

 

這顆衛星就像一台飄在太空中的手機,隨時隨地保持著開機狀態,且設計壽命長達5年,為了保證衛星長期穩定在軌運行,海洋二號B星做了優化設計,並通過大量地面驗證試驗和關鍵環節冗余設計優化,給衛星在軌上了“雙保險”。

 

海洋二號衛星的雷達高度計和掃描微波輻射計能夠識別出大洋中的鋒面和中尺度渦,可以用來探測大洋漁場。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及微波輻射計還可為大洋捕魚提供漁場氣象保障。

 

海洋二號B星安裝的微波輻射計,是衛星中的主要遙感器,對探測海洋動力環境參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用於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和海洋動力環境的預報和監測,就像是探測海洋動力環境的靈敏“金手指”。

 

這個“金手指”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可覆蓋全球90%以上區域,能夠實時獲取觀測區域內海面溫度、海面風速、海冰、海洋上空降雨量、水蒸氣含量、液態水含量等海洋動力環境參數,幫助及時、全面地掌握全球海域的海況信息。

 

而海洋二號B星搭載的微波散射計則是一種高度集成的雷達,能夠通過精確探測海洋表面微弱的散射信號,利用幾何模型函數推導出海面的風向和風量,從而迅速全面地蒐集全球海洋表面的向量風場,具有大尺度、全天時、全球觀測的特點,一天可以覆蓋全球90%以上的海域面積的海洋風場探測,就如同颱風監測的“千里眼”。

 

對於海洋二號衛星出色的在軌表現,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院士表示:“海洋二號衛星在國家的海洋資源探測、防災減害、海洋環境治理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續業務星組網,將更好的服務全球,支援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

 

觀測全球:海洋上空織起了“中國網”

 

海洋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

 

據悉,國防科工局負責海洋二號B星工程組織實施管理,自然資源部為牽頭用戶部門,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為項目法人。目前已經建立包括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杭州站以及相應分系統在內的地面應用系統。後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將會同相關應用單位組織開展衛星在軌測試工作,保障衛星按時投入業務運行。

 

航天五院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慶君説:“海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前一顆星20多天才能針對全球觀測一次,無法滿足我們海上運輸、大洋漁場、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所以必須建立海洋觀測網,快速提供高精度海洋環境數據,而海洋二號B星就是組網的首發星。”

 

據悉,2012到2014年間,海洋二號衛星完成了全部颱風的監測任務,在每次颱風的生命週期中,至少對其完成一次觀測,3年共計捕獲79次颱風,為科研、業務和分析預報颱風提供了新的準確的數據源。

 

張慶君表示,隨著海洋衛星組網的不斷深入,這個數據將呈幾何式增長的同時,變得更加穩定可靠,為世界海洋信息庫更新提供持續不斷服務,為人類更好的開發、利用、保護、管控海洋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國力量”。(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