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年終回顧:“抗中”退潮、理性回潮的台灣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1-12-31 17:21:5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2021年的臺海局勢極不穩定。在中美戰略博弈中,美國“以臺制華”頻打“台灣牌”,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大肆叫囂“抗中保臺”,這些都是導致臺海風高浪急的根本原因。但是,與2019年和2020年相比,島內民意發生了顯著變化,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效力大幅度下降,社會氛圍趨於理性,兩岸關係走向和經濟民生議題的關注度上升。
台北松山區一家傳統市場內,民眾在購買蔬菜。(新華社記者 徐瑞青 攝)
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牌逐漸脫敏。2021年,島內疫情大規模反彈,民進黨當局堅持“政治防疫”優先,致使疫情無法得到有效管控,嚴重衝擊了庶民經濟,民怨沸騰,對民進黨當局的支持力度大大減弱。為挽救頹勢,民進黨當局再度祭出“抗中保臺”牌,把純屬於島內民生議題的“四項公投”強行扭曲為“中國企圖吞台灣”,意圖再度掀起“抗中反中”浪潮。不過,民進黨當局並未如願。“四項公投”案最終沒有過關,可是民進黨當局贏得也實在不那麼好看。相對於蔡英文在2020年宣稱的狂卷817萬票連任,這次“公投”每案僅得到400多萬票左右,已然流失了一半,被島內評為“不敗而敗”,“討厭民進黨”的氛圍正在上升。
“抗中保臺”牌失效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台灣民眾越來越厭惡藍綠兩大政黨之間的惡鬥。當“四項公投”淪為藍綠兩黨的角力場後,很多民眾寧願選擇不投票,並用這種消極方式表達對政黨之間惡鬥的不滿,“四項公投”投票率僅為41%。
台灣民眾對“亮眼”的經濟增長數據無感,期待更多改善民生需求的措施。2021年,台灣經濟曬出了耀眼的數據單,全年GDP增長有可能超過6%,是十年來罕見的高增長。但是,“亮眼”的經濟數據掩蓋不了島內經濟産業結構的嚴重失衡甚至是畸形,電子通訊等少數高科技産業因電子類消費産品暢銷而獲益,就業人口巨大的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卻飽受疫情衝擊難過年關。況且,台灣的經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大部分來自於大陸,並不是島內自身經濟發展的結果。“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的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對整體經濟增長無感;《遠見》雜誌的民調顯示,90%以上的民眾認為“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這是對民進黨當局吹噓的經濟績效的極大諷刺。
台北街景。(新華社記者 徐瑞青 攝)
對民進黨當局兩岸路線不滿的聲音大幅上揚,期待兩岸和平成為島內民意最大公約數。民進黨當局為轉移民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明目張膽地“倚美謀獨”,且挑釁動作越來越大,甚至拋出“兩國論”,助推臺海緊張局勢升級。臺海局勢變化直接牽動台灣民眾的神經,他們對當局處理兩岸問題不滿的聲音大幅上揚,就連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都顯示,“不滿意”與“滿意”比例已經基本相當。《遠見》雜誌的民調則反映島內多數民眾期待兩岸和平互動,68.6%的民眾贊成“兩岸應增加互動”,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4.4個百分點。更值得注意的是,民調反映多數台灣民眾並不願意在兩岸兵戎相見時上戰場,也不贊成當局通過大肆採買美國軍火來保衛台灣的安全。他們認為,美國對臺軍售將加劇兩岸緊張對立,況且美國不會真正為保衛台灣而戰。
由此可見,台灣社會正呈現一種“抗中”退潮、理性回潮的現象。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看到台灣社會更為複雜的一面,那就是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傾“獨”趨勢並未完全扭轉。台灣政治大學所做的追蹤民調顯示,2021年,島內主張“偏向獨立”和“儘快獨立”的比例基本未變,這反映出台灣理性回潮的民意更多的是基於現實利益得失的調整,推動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民心民意基礎仍待進一步夯實,兩岸融合發展之路任重道遠。(作者:沐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