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改善兩岸關係是台灣走出“悶經濟”的正道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2-01-06 17:34:31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中國各地關區紛紛傳來進出口業務“捷報”,外貿企業積極在線申領RCEP原産地證書。元旦當天,北京的氣動元件、天津的醫護防疫材料、浙江舟山的小海鮮、浙江紹興的菊花、浙江湖州的紡織服裝等出口商品都成功拿到了RCEP原産地證書,企業切實享受到了RCEP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關稅減讓的政策紅利。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真金白銀的利好一一兌現,已核準的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凈增加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凈增加1860億美元。
與RCEP區域距離最近的台灣地區卻因為不在名單之列而異常寂寞,這引發了島內各界的反思熱潮。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台灣不在RCEP名單中,這對台灣的産業發展非常不利。“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説,RCEP生效對島內傳統産業的衝擊很大,甚至將超過對電子産業的衝擊,“這是需要面對的嚴肅問題。”
目前,台灣出口産品中大約六成是流向RCEP區域的。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1996年通過的《資訊科技協定》,即便台灣出口到RCEP地區的約70%的産品如電子零組配件、半導體設備等已是減免關稅的,但是另外30%的傳統産業比如機械、紡織、金屬、塑化品等産品仍將面臨較高的關稅。島內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將大大影響這部分産品在RCEP區域的價格競爭力,並最終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和相關的就業、薪資與稅收水準等。
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崛起並日漸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台灣卻一直因為沒有處理好兩岸關係而不斷被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邊緣化,加上島內生産要素成本上升、産業資本不斷外移而減緩了産業創新進程,致使台灣經濟增長持續減速,出現“産業空洞化”並進入“悶經濟”狀態。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認為,台灣是一個淺碟型的經濟體,賴以發展的自身資源和市場有限,一定要藉助島外資源和市場進行全球化運作才能發展自己,所以,台灣應該與自己的主要經貿夥伴合作,實現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一體化發展。在這些貿易夥伴中,中國大陸無疑是體量最大的、最重要的,RCEP地區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實現與大陸積極互動的前提就是要改善兩岸關係,這是台灣唯一的正道。
香港中評社的評論説, RCEP已經正式運作,台灣只能在門外興嘆,這一切都與民進黨當局現行的“反中抗中”政策有關。為了扭轉局面,民進黨當局應該在改善兩岸關係上尋找突破口,而不是反向操作繼續惡化兩岸關係,至少現階段應該積極維護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人員往來。否則,“在這一波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開放合作中,台灣地區因為未能參與而勢必受到衝擊。”
台灣的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鄧哲偉表示,面對嚴峻的疫情,大陸作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是島內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新的一年,期許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裴金佳不久前表示,隨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推進實施,以及RCEP生效實施,大陸發展空間更大,機遇更多,臺商臺企在大陸將更加大有可為。(作者:左鎮)